或推车、或挑担、或挎箱……一到夏季,售卖“黑色果冻”的小摊就会如约出现在广东省梅州市的街头巷尾,摊贩熟练地取杯、切粄、加蜜,很快就能调制好一杯。过往路人忍不住驻足购买,“嗦嗦”几声,爽滑甘甜的仙人粄便下肚了,清凉之意横贯五脏六腑,燥热之感顿时一扫而空。
在当地客家人的记忆里,烧仙草早些年叫仙人粄。仙人粄传统技艺被列入梅州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客家人聚居地区,制作和食用仙人粄的习俗由来已久。据清乾隆《嘉应州志》记载,仙人草熬汁入面为糕可解暑。这里所说的糕,就是仙人粄。
21世纪以来,一些甜品店把烧仙草搭配芋圆和芋泥球售卖。以甜品的形式,烧仙草第一次进入大众消费者的视野。
到2007年,烧仙草有了“专卖店”。寻着记忆中的味道,大学毕业不久的吴斌在上海市开出一家叫悸动烧仙草的门店;约2000公里外,湖南人王斌满怀一腔创业热血跑到四川省成都市开了书亦烧仙草店。
10年后,烧仙草市场开始显著扩张,悸动烧仙草的门店开到了600家,书亦烧仙草已有1300多家门店。同年,书亦烧仙草以烧仙草这个细分品类,正式进军茶饮市场。
不过,那时的烧仙草市场有一条“楚河汉界”,悸动烧仙草锚定江浙沪地区,书亦烧仙草主攻华中、西南地区。真正让烧仙草突破区域限制、成为国民饮品的,是书亦烧仙草的爆红。同时,该品牌也获得了品类爆发的反哺,迅速从一个区域品牌跻身全国头部茶饮品牌,在茶饮行业刮起一股“黑旋风”。
书亦烧仙草积极布局海外,目前已在海外拥有超60家门店,并出现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餐饮出海品牌TOP40”榜单中。随着烧仙草行业中多家品牌全球化战略的持续推进,更多烧仙草出海的故事还在续写。
自小城而出,扎根全国大街小巷;从国内启程,漂向海外广袤天地。一杯蕴含中华美食强大生命力和无限可能性的烧仙草,在市场版图开拓之路上浩荡前行。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网站 本报实习记者刘松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