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时分,当工厂的机器轰鸣、商超里人来人往,用电需求处于高位时,山东的电价却可以跌至“深谷”——春秋季节,居民充电桩可享受每度电0.222元的深谷价格,农业生产享受的电价还要更低。
这一看似“反常”现象的背后,藏着新能源时代的电力调度逻辑——光伏大发时段的“供电盈余”,正通过价格杠杆被巧妙化解。
山东是新能源大省,截至今年6月底,山东新能源装机1.23亿千瓦,其中光伏装机超过9000万千瓦。太阳最烈的午间,正是光伏板发电的“黄金时段”,大量清洁电力涌入电网。若用电需求匹配不上发电高峰,就会出现“弃光”浪费。尤其是在春秋季的正午,阳光好,电网负荷低,风光消纳难的问题尤为突出。
为此,山东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五段式”分时电价机制,特意将部分月份的11点到14点设为深谷段,以显著的低电价,吸引用户多用电。
2021年,山东在工商业领域开展“五段式”分时电价试点。2023年、2024年又陆续将“五段式”分时电价扩大至居民电动汽车、农业生产领域。
这一机制精准撬动了用电行为的改变:居民发现中午和晚上给电动车充电比上下午便宜,纷纷调整习惯;工厂把高耗能的工序挪到电价的谷段甚至深谷段;农业灌溉也在错峰进行,既不耽误农时,又享受到了电价红利。
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通过分时电价引导,午间新能源消纳能力增加约583.87万千瓦,晚峰用电负荷转移约225.51万千瓦,增加风光等新能源消纳量23亿千瓦时。这不仅缓解了电力供需矛盾,为新能源消纳提供了更广阔空间。
电价的“午间低谷”,本质是一场用市场手段平衡供需的实践。当光伏板的电流遇上价格杠杆的调节,不仅有效减少了清洁能源的浪费,更让企业降了成本、百姓得了实惠。这背后,是山东对新能源时代电力规律的深刻把握——与其让阳光白照、电力空转,不如用价格信号引导需求“追着”供给走,最终实现清洁电力的高效利用。
(大众新闻记者 陈晓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