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野生验瓜师”是如何“炼”成的

时间: 2025-08-14 10:54:00

8月12日上午9点,运河区求是大道上,孙文龙掀开货车上盖着的帆布,露出一车圆滚滚的西瓜。老顾客李女士停下电动车,招呼:“小孙,给挑个瓜。”

孙文龙弯腰拿起一个西瓜,食指叩击瓜皮,侧耳听着那声清脆的“咚咚”响,眼角眉梢堆起笑意:“这瓜保准甜,不熟不要钱。”

“吃了你两年的瓜,确实个个保熟保甜。昨天刚看到新闻上说,有个新职业叫验瓜师,月薪两三万呢,你不去当验瓜师可惜了!”李女士一边开着玩笑,一边接过西瓜。

“验瓜师?沧州没听说,山东、河南等西瓜的原产地会多一些。”孙文龙调侃着说,“我们是‘野生验瓜师’。”

望着顾客远去的背影,孙文龙挠了挠后脑勺。18年前,他刚开始卖西瓜时,可从没想过自己会和西瓜结下如此深的缘分,更别说被人当成“验瓜师”了。

3500公斤生瓜的教训

19岁那年的夏天,刚高中毕业的孙文龙跟着本家叔叔去卖西瓜。看着叔叔像模像样地为顾客挑选西瓜,孙文龙也照葫芦画瓢,左敲敲右敲敲,听着西瓜传出或清脆或沉闷的声响。

第二年,孙文龙开始独自出摊,真正踏入这行才知道,挑选西瓜藏着太多门道。

5月份,他听说保定的大棚西瓜熟了,开着小货车就上了路。100多公里的路程,他开了两个多小时,赶到产地时,瓜农掀开大棚棉被的瞬间,满棚翠绿的瓜田让他看直了眼。

“当时啥也不懂,就觉得瓜长得‘周正’就好。”他跟着其他商贩一起往车上装瓜,3500公斤西瓜塞满了车厢。

回程时天快黑了,他怕瓜冻坏,还找老乡要了几床旧棉被裹在上面。

第二天,孙文龙兴冲冲开着卡车来到早市上,想大干一场。没想到,他切开第一个瓜就傻了眼:淡粉色的瓜瓤泛着白,咬一口,寡淡无味,竟然是个生瓜。

孙文龙赶紧又切了一个瓜,还是生的。他的心开始发毛,接连切了十多个西瓜,都是生瓜。

孙文龙看着满满一车西瓜,傻在原地。

一位同行告诉他,西瓜闷几天,成熟度会高一些,瓜瓤也会变红。

无奈,孙文龙只能将西瓜放了几天,然后按照低于市场价的价钱便宜处理了。

孙文龙蹲在市场角落,看着车厢里还剩下的十几个西瓜,第一次尝到了“看走眼”的滋味。“那时候才明白,挑西瓜可不能光看颜值。”孙文龙说。

三分之一是坏瓜

这次教训让孙文龙欲哭无泪,后来再去产地拉西瓜时,他开始跟着同行们一起出发。

那年夏天,雨水格外多,孙文龙他们在天津转了两天,也没找到满意的瓜田。

眼看着车厢空着回去也不是办法,这时,他们在一片玉米地里发现了套种的西瓜。虽然部分西瓜被水泡了,有腐坏的痕迹。但孙文龙他们商量过后,打算在瓜田里挑出好瓜来购买。

“瓜形还算满意,尝了一个口感也能凑合,好在价钱便宜,性价比高。总比空车回沧州强。”孙文龙蹲在田埂上挑了一上午,专捡表皮没有破损的瓜。

回程路上,孙文龙用棉被把车厢裹得严严实实,心里盘算着这次能赚多少钱。

到了沧州,掀开棉被,他发现个别西瓜皮上出现了芝麻大小的黑点。到第二天早上,芝麻大的黑点已经变成了绿豆大。

一问同行们的情况,也是如此。

大家碰头检讨:应该是西瓜泡水的原因。只能趁着西瓜还没有完全腐烂,便宜卖出去了。

“2500公斤瓜,扔了三分之一。”孙文龙站在垃圾桶旁,看着烂成泥的瓜瓤,非常心疼。

最让他沮丧的也是那年夏天,他从衡水拉回来一车质量不佳的西瓜。那些西瓜看着熟了,切开却带着股生味。

“放了3天,还是不甜。”他只能拉到集上,两块钱一个随便卖了。

有位顾客买了一个,不一会儿就找了回来:“小伙子,你这瓜还没我家黄瓜甜呢!”

那句抱怨像针一样扎在孙文龙心上。

“那两年,我看见西瓜就烦。”孙文龙说,这次经历之后,他再也不想卖西瓜了,于是改卖苹果、香蕉等其他水果。

可每到夏天,看着别人一车车卖西瓜,孙文龙心里又不是滋味。

切出来的挑瓜门道

转机出现在2012年初。孙文龙去批发市场进货,碰到个卖了30年西瓜的老瓜贩。

老人给他讲自己年轻时的糗事:“我刚开始卖瓜,一车能扔一半。后来我就天天切,好的坏的都切开看,慢慢就摸出规律了。”

老人的话让孙文龙重拾信心。

“我琢磨着,人家能行,我为啥不行?”那年春天,他重新到山东装了一车西瓜,不过这次,他没急着卖。

每天收摊回家,他就把西瓜搬到院子里,一个一个切。“先看表皮,深绿浅绿的都切;再看纹路,密的疏的都试。”切开后,他蹲在地上记:这个瓜皮厚,那个瓜瓤松,这个籽多,那个水分少。

不好的瓜不能卖,他就自己吃。

“早饭吃西瓜,午饭吃西瓜,晚饭还吃西瓜。”孙文龙的妻子笑着说:“那段时间,家里炒菜都不敢放糖,怕甜得腻。”

孩子们一开始觉得新鲜,天天盼着切西瓜。可没过半个月,儿子就哭丧着脸说:“爸,我再也不想吃西瓜了!”后来孩子甚至看见他拎着西瓜回家,扭头就跑。

“我只能送给邻居,左邻右舍见了我就躲,说再吃西瓜该得糖尿病了。”说起那段时间的经历,孙文龙哭笑不得。

他不管这些,照样天天切。有一次,妻子起来喝水,看见院子里一地瓜皮,心疼地说:“别切了,这得赔多少钱啊。”

孙文龙抹了把脸:“现在赔点,总比以后全赔了强。”

就这样,孙文龙开始一边卖瓜,一边切瓜找经验。

切到2000多个西瓜的时候,孙文龙好像突然开了窍。

“有天我拿起一个瓜,不用切就知道甜不甜。”他发现,表皮发黄的西瓜大多不甜,纹路间距宽的瓜肉更松,脐部小的瓜皮更薄。

他总结出了挑西瓜的规律:挑西瓜先看“长相”,表皮得是深绿色,带着黑条纹,条纹越清晰越好;再看“肚脐”,脐部小而内凹的,通常瓜肉饱满;然后摸硬度,用手指按一下,硬邦邦的才新鲜;最后听声音,轻拍瓜皮,发出“咚咚”的闷响,就像敲空心木头,那准是好瓜。

同行公认的“西瓜通”

为了练听力,孙文龙没事就拍西瓜。“在市场拍,在家拍,走在路上看见别人的西瓜也想拍两下。”有次在超市,他对着货架上的西瓜“咚咚”拍,被售货员当成捣乱的。“我跟人解释我是卖瓜的,人家还不信。”

慢慢地,孙文龙挑瓜技术越来越精准。

每年4月开始,他就到天津、保定、衡水等离沧州较近的西瓜产地直采。到7月中旬,这些西瓜卖过一轮,就开始轮到东北、宁夏的外地瓜大量上市了。孙文龙就直接到本地水果批发市场进货。

“那里的瓜都经过专业验瓜师的手,质量有保证,但我还是得自己再过一遍眼。”孙文龙说。

每次去批发市场,他都要在货车旁待上小半天。批发商的瓜堆得像座小山,他不慌不忙地蹲下身,拿起一个先拍两下,侧耳听声的瞬间,手指已经摸过了瓜的表皮。他说:“验瓜师挑过的瓜确实靠谱,但长途运输中难免有磕碰,我得把这些‘漏网之鱼’找出来。”

装货时,他从不让别人插手,坚持自己码瓜。

孙文龙说:“一车瓜要码五层,一层正好1000公斤,总共5000公斤。”他搬瓜的动作麻利又稳当,大的瓜放在底层,小的摆在上层,每个瓜之间都留着细微的缝隙。这样通风,不容易闷坏。

码瓜的过程,也是他二次筛选的过程。每个西瓜经手时,他都会再检查一遍:看表皮有没有新的划痕,捏一捏瓜蒂是不是新鲜,再对着光看看纹路的清晰度。

有一次,一个瓜看着挺好,孙文龙掂了掂分量,眉头一皱就放回了瓜堆。“这瓜分量太轻,肯定是空心的。”后来批发商切开一看,果然如他所说。

批发商总劝他:“差不多就行,哪能个个都完美。”他却不松口:“我这儿出去的瓜,就得让人家吃得放心。”

多年的摸爬滚打,让孙文龙成了同行们眼中公认的“西瓜通”。有同行来请教,他从不藏着掖着:“挑瓜就像看人,不能只看表面,得慢慢品。”

“西瓜这东西,变数太多。”他说,同样的品种,今年甜,明年可能就差点;同样的地块,这边的甜,那边的就淡。

天气、土壤、浇水、施肥,哪样变了,瓜的味道就变了。所以每次进货,他都要在产地或市场待上一天。“早上看瓜的状态,中午尝甜度,下午再挑。”他说,早上的瓜最精神,能看出新鲜度;中午温度高,瓜的甜度最准。

现在,他的货车上总带着几床棉被。“不是怕冷,是怕晒。”他解释,太阳一晒,瓜就容易坏,尤其是长途运输。“以前是不懂,现在知道了,细节最关键。”

有人跟他说:“你现在这么厉害,不如开个培训班,教别人挑瓜。”他摆摆手:“我这点本事,都是切出来、摸出来的,教不会。”他觉得,挑瓜没有捷径,全凭多练多看多琢磨。

记者 吴艳 摄影报道

相关推荐
 “野生验瓜师”是如何“炼”成的...08-14
 从销售愁云到瓜田希望 金川区双湾镇“...08-11
 沧州市考区共设置3个考点,最新提醒...07-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践行 | 潍坊寿...07-15
 九洲公园开园 好美又好玩!...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