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退秋来,虫鸣鸟叫。在金川区双湾镇的瓜田里,一度弥漫的却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眉头深锁的焦灼。4600多亩熟透的西瓜,沉甸甸地躺在藤蔓下,仿佛遭遇了“甜蜜的烦恼”——短时间里能卖出去的数量,正悄悄减少。
“去年来收瓜的车在田埂上排长队,光靠西瓜,收入就很可观。”金川区双湾镇天生炕村瓜农王光基蹲在地头,指着碧浪翻滚的瓜田,声音里还带着最初的期盼。今年他鼓足干劲,种植面积近乎倍增,可眼巴巴盼来的,却是短期的市场寒流。
△天生炕村的瓜农们在地里摘瓜
宁夏瓜、青海瓜凭借响亮名号低价涌入,南方阴雨浇凉了消费热情,双湾好瓜虽甜,外省客商却嫌路途远、声名稍逊——曾经排成长队的拉瓜车,如今只剩零星身影。田里的瓜熟得飞快,收购量却赶不上这成熟的速度,那鲜红的瓤、甘甜的汁水,此刻都成了短期内压在心头的愁绪。
转机,在多方挽袖帮助中降临。
愁云压境之际,双湾镇上下齐心,迅速拧成一股绳。镇村领导干部的身影频频出现在田间地头。一场汇聚政府、企业、社会的“助销”行动火速铺开:
团购“及时雨”——市、区总工会组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伸出了援手,“消化”掉14万斤的“负担”。镇党委、镇政府对接金川区各街道社区、企业,通过社区群和员工群动员居民员工购买西瓜。
线上“叫卖声”此起彼伏——手机屏幕成了新卖场:在今日金川客户端推送的“双湾优选”推介图文新鲜出炉,短视频主播们对着镜头卖力吆喝,“沙瓤爆汁”的诱惑声声入耳,悄然拉近了本地及周边消费者与瓜田的距离,订单飞驰而来;
千里“引客商”——各村村委会积极动员本地西瓜代办四处联络外地客商。随着全国多地入夏酷热,宁夏西瓜季渐近尾声,终于,外地客商循着双湾好瓜的香,沿着公路驶入这片焦灼的土地。
△天生炕村的村民们正忙着将田里收获的瓜装车
“甜!真甜!”采访间隙,两个带着河南口音的人来到地里攀谈。客商韩红军顺手接过刚刚剖开的西瓜,一口咬下,汁水迸溅,他忍不住赞叹。这个在武威定居的河南人被朋友口中的“双湾甜”吸引而来,亲自验证后,当即拍板:“给我多装些,这瓜在超市肯定抢手!”他的笑声,给寂静的瓜田带来生机。
金川区双湾镇天生炕村村委会副主任杨世森看着村里最后100来亩补种的瓜,有了些底气:“最难的时候快过去了,还剩这些,大家一起想办法。”
在烈日下的瓜田间,金川区双湾镇农业中心主任潘亮为瓜农们指路:“我们不仅要解决眼前的‘急’难,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根据市场需求,指导瓜农科学选择西瓜品种和种植面积。同时,推广‘套种’模式是分散风险的关键举措。目前,全镇西瓜滞销率已从峰值降至10%-15%。”
天色渐暗,瓜农们一边装车,一边向周边人打着招呼。那份沉甸甸的“甜蜜烦恼”,正被汗水浸润的决心和多方托举的力量一点点化解。潘亮说:“下一步,我们得提醒乡亲们稳扎稳打,既要防止市场波动再伤农,也要让这份‘甜蜜产业’长长久久。”
记者:柴纳敏 闫红海 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