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惠英红凭借《我爱你!》获得第二十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成为华表奖首位中国香港籍影后。
获奖后,惠英红接受了央视新闻的专访,谈及华表奖,她直言是巨大的压力,但自己又是喜欢在压力下生活的人。从艺近50年,人生几度浮沉,但只要命运露出一丝缝隙,她都会拼尽全力挤进新的空间,不让任何一个机会溜走。如今,惠英红65岁,镜头前的她依然沉稳而自信:“我不是当打之年吗?”
01
幼承家计
惠英红参演的五一档电影《水饺皇后》正在热映,影片故事的发生地湾仔码头,对惠英红来说是一个熟悉而重要的人生地标:3岁到13岁那十年,她就在这里,靠卖口香糖和乞讨为生。
鱼龙混杂的环境让惠英红早早学会了察言观色,她会挑那些“看上去会对我很好的人”,然后甜甜地跟对方说话,让他给自己买吃的。
“可能是因为我太聪明吧。”说起这段经历,她笑得很爽朗,甚至有点小小的得意,丝毫不见同类故事常有的悲苦沉重,甚至还会打趣和自己一起乞讨的妹妹,“我妹妹命运跟我很像,但性格完全不一样,(乞讨时)我看准目标马上就会去,可是我妹妹就只会跟在人家后面,又不说话,永远都是人家卖100块她卖1块。”
但其实,这很难说是什么“天赋”,更像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惠英红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这种小聪明,没有这种思考能力,是不可能在那个残酷的环境里生存下来的。
湾仔的这段经历,把惠英红的性格栽培得很硬,“所有的事情我都觉得可以想到一个方法去解决,去把这个事情做好。”她从没有嫌过父母穷,也不觉得在幼年担起一家人的生计是一种牺牲,“没有牺牲两个字,因为如果你不顶就垮了,我只会这样想。”
这种坚硬的性格内化成了她的底色,使她在面对往后人生的一次次骇浪时,始终坚挺没有倒下。而另一方面,对人情冷暖和人间百态的早早洞察,也渗进了她对表演的思考里,“我从来都说,人生跟戏是分不开的。”
02
搏命而红
湾仔时期的惠英红是“穷并快乐着”的,那时的她还没有太大的野心,直到在一个影院门口看到了电影《红楼梦》的海报,海报上演员们巨大、光鲜的脸唤起了她的渴望:我要脱贫,我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从此,“拼”就成了惠英红的关键词。
她先是应聘去跳舞,为了领到最高的工资,她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从40多个小女孩里脱颖而出。为此,她一个人记八个人的动作和位置,这样无论发生什么她都能跳、都最稳。
很快,她被导演张彻看中,有了拍电影的机会。彼时,跳舞的工资是每月1500块,拍电影只有500。面对母亲的反对,16岁的惠英红放下豪言:“给我两年时间,我可以让家里面所有人都吃饱饭。”
惠英红说到做到,进入电影圈后,她很快开始当主角,并迅速成为全香港乃至全亚洲最卖座的演员。1982年,她凭借电影《长辈》中的打女形象,获得第一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电影《长辈》剧照
而这个奖,用惠英红自己的话来说,“是我用命拼来的。”
做打女,受伤是家常便饭,惠英红已经记不清自己全身上下都受过哪些伤。特别凶险的一次是得了腹膜炎,但她一直没说,直到在外景拍打戏摔到地上,脏器一下爆开,整个肚子都是脓,她才被紧急送去抢救。任是如此危急,她也只停了不到7天,就又回到片场,“我不去,他可以马上换人,那是很巨大的压力,你不扛下来就没有机会了。”
这种害怕被取代的危机感,几乎伴随着惠英红的一生。在经历过极度的贫困后,她心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在推着她向前:“我永远不要回到过去。”
03
登高跌重
惠英红曾经直言:“第一次金像奖之后,我敢说我是全香港最红的。”
△惠英红获第一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打了十几年,红了十几年,然后,一切突然急转。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出现。新浪潮导演掌镜后,动作片没人拍了,“打女”形象根深蒂固的惠英红也没人找了。
惠英红这样形容命运的突变:“一年里面前六个月是满满的工作,后半年是一天都没有,第二年完全没有。我是一个很有计划的人,可是那个浪太快了,快到我基本上没办法计划,就已经给淘汰了。”
其实,在拍打戏的头几年,惠英红就有过转型的意识,但一方面动作演员要转文艺,很多导演并不信任,也吝啬给机会;另一方面,公司也希望惠英红保持“打女”这个赚钱的标签,几次把她从已经开拍的片场拉了回来。于是,浪潮来袭时,她才会无力招架。
“被淘汰”的惠英红一下子蒙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所有的信心都没了,门也不敢出。就觉得,原来环境一变,你就会变成丢在旁边没有用的东西。”
带着这些胡思乱想,她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一年多,拒绝和所有人交流,甚至连下楼吃饭,都要等楼下没声音了,才偷偷下去。
这样稀里糊涂过了一段时间后,惠英红去看医生,知道自己有抑郁症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松了一口气:“哦,病啊,那我惠英红一点问题都没有,我看病就好了。”
不认输、不落跑,几乎是惠英红骨子里的东西,即使对手是疾病也是如此。
04
重启人生
决定重启人生的时候,惠英红已经四十多岁,加上隐身多年,想要重返演艺圈,自然困难重重。但性格要强的惠英红觉得,“我在那边跌倒,然后又不敢再回去,这不行!我在哪里跌倒,我就要从哪里站起来。”
她开始联系原来的朋友,打了很多电话,积极寻找机会,也不再执着主角。很多时候,落到她手上的配角,总是不够丰满,有很多空白,她就一点点吃透人物,花很多功夫把配角也做出彩。对于表演,她始终有一种朴素的坚持,那就是,只要演得精彩,聪明的导演看到的时候,自然会多给她镜头。
“我是绝对相信我自己。”说这句话的时候,惠英红异常地坚决和笃定。这种相信,是一个好演员对自己专业能力的相信,也是一个不肯放弃的人对努力一定会带来回报的相信。
2009年,惠英红终于等来了另一个改变她命运的角色,在电影《心魔》里饰演一个复杂的母亲,并靠这个角色在次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再次获得最佳女主角。
△电影《心魔》剧照
同她人生中许多重要的机会一样,这个角色,也是她主动争取来的。
当年的领奖台上,50岁的惠英红泪流满面,如今再聊起,65岁的惠英红却笑得很松弛,“有些机会还是得自己去创造,不能一直在等天掉馅饼给你,有时候也要自己揉揉面粉,做个馅饼,给人家尝尝这个馅饼还挺好吃的。”
机会,是惠英红在采访里反复提到的一个词。纵观她的人生,几乎每一个能决定命运的机会,她都敏锐地发现并抓住了,如她自己所说,“我穷过苦过,我给人白眼过,我也给欺负过,我也曾经红过掉下来。所有的我都经历了,所以我不会糟蹋上天再给我重来一次的机会。”
05
当打之年
50岁后,惠英红开始了自己“夺奖狂魔”的人生剧本,接连拿下多个重要演技奖项。有“粉丝”笑称她是“妖红”,演技如妖,越拼越红。
在她身上,看不到所谓的“年龄焦虑”,相反,她说自己正值“当打之年”:“这个社会(永远)都有65岁的人,只要有人就有故事,有故事,电影里面就需要我。配角也无所谓,配角也可以很出彩,只要落在我手上。”
细看她近年的作品,题材和类型都越来越丰富。助她拿到华表奖的《我爱你!》就是她从未尝试过的类型,曾经那个羡慕别的女演员可以美美拍戏的“打女”,在60多岁时终于第一次演上了爱情片。
对此,惠英红没有觉得遗憾,她把这叫作“先苦后甜”。
△电影《我爱你!》画面
至于退缩,她没想过,“我觉得往前走也是走,往后走也是走。都是差不多距离,我为什么不往前走?”
65岁的惠英红,选择继续往前走。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编辑: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