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融合中国营城智慧与现代治理理念
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
沈体雁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这既是对传统营城智慧的创造性发展,也是对现代城市复杂演化规律的深刻洞见,更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确定了理论基础和前进方向。
城市绝非钢筋水泥的冰冷堆积,而是一个蕴藏生命活力的复杂巨系统。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城市的“肌体”由建筑、街道、管网等物质要素构成其骨骼与血脉;附着其上的历史记忆、文化情感与人文精神则凝聚为城市的“精气神”。只有当物质肌体与精神灵魂交融共生时,城市才真正具有蓬勃不息的生命力。城市生命体在动态运行中,不断进行着与自然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建成空间的新陈代谢,以及社会文化的持续演进,其复杂性远超机械叠加的简单系统。
汲取传统营城智慧的精髓
树立复杂城市系统思维
将城市作为生命体系统谋划,首先要求我们发扬中华传统营城思想中蕴含的系统观、发展观与辩证观。
古人营城,讲究“象天法地”“天人合一”,将城市视为天地自然大系统中的有机一环。《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之制,虽具形制规范,其精髓在于对城市功能协调与空间适应的深刻理解。城市空间秩序、功能分区与社会治理的整体性把握。北宋汴梁(开封)的规划,巧妙顺应水系地形,构建繁荣市井与严密防御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因天材,就地利”,如依山傍水的丽江古城、顺应水网肌理的苏州古城,皆是尊重自然基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其辩证智慧更在于平衡“变”与“常”,能够顺应社会发展进行内部功能调适与有机更新。这种动态平衡的思维,正是当代应对城市快速变迁、避免大拆大建式破坏性改造的宝贵思想资源。
赓续城市文脉与精神气象
建立形神兼备的城市家园
城市生命体的健康,不仅在于物质空间的完善,更在于其独特文脉底蕴的滋养与精气神的彰显。
一座有灵魂的城市,必然承载着深刻的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北京中轴线凝聚的庄重秩序,上海里弄孕育的海派开放包容,皆是城市精神气质的生动写照。然而,在疾速现代化浪潮下,千城一面、历史街区消逝、场所精神失落等问题日益凸显。
坚持生命体理念,必须深度挖掘并创造性转化城市文脉基因。这要求我们超越对历史符号的简单复制,致力于在当代语境下激活传统空间的精神价值。西安大唐不夜城以现代手法演绎盛唐气象,成都宽窄巷子在保护修缮中注入鲜活业态,都是探索历史空间当代“活化”的积极尝试。城市精气神的弘扬,最终指向塑造具有高度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市民精神家园,使城市成为滋养心灵、凝聚共识的文化生命体。
重构城市大脑与神经系统
把城市建设成为智能生命体
现代巨型城市生命体的高效运转与风险应对,需要强大而智慧的“神经系统”支撑。
传统城市治理依赖层级化、经验化决策,在信息爆炸、风险交织的当下常显迟滞与乏力。智慧城市建设正是为城市生命体注入“智能感知、快速响应、科学决策”的神经能力。其核心在于构建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物联网传感器、摄像头等)、高速互联的“神经网络”(5G、光纤、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以及强大的“中枢大脑”(城市运行管理平台、AI决策辅助系统)。杭州“城市大脑”通过实时分析交通流数据,动态优化信号灯配时,有效缓解拥堵;深圳利用智慧水务平台对管网进行实时监测与精准控漏,大幅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智慧神经系统的建设绝非技术堆砌,其根本在于以数据流驱动业务流、决策流的重塑,实现城市运行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见、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的深刻转变,使城市生命体“耳聪目明、反应敏捷”。
促进城市协同进化与有机更新
激发城市内生活力
城市生命体的持续繁荣,依赖于其内在的协同创新与有机更新能力。如同生命体细胞的新陈代谢,城市也需要通过持续的“微更新”与适度的“功能再造”,实现肌体的活化与机能的升级。
传统的“推倒重建”模式割裂了社会网络与场所记忆,而有机更新则强调“小规模、渐进式、参与式”,注重保留城市肌理、延续社区文脉、激发内生动力。上海“田子坊”由老厂房、石库门里弄改造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广州永庆坊在保留岭南风貌基础上活化更新为文旅新地标,皆是尊重城市生命体自组织规律的成功实践。协同创新则要求打破空间、产业、主体的壁垒,推动知识溢出与跨界融合。北京中关村、深圳南山科技园、武汉光谷等创新高地的崛起,正是依托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创客在物理空间与虚拟网络中的高效互动,形成强大的创新生态雨林系统,为城市生命体注入源源不断的进化动能。
再造和谐美丽的城市生态
实现城市永续共生
城市作为生命体,其根基在于维持城市与自然母体和谐共生的生命生态系统。
过往粗放发展模式导致生态空间被挤占、环境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严重威胁城市生命体的健康。坚持生命体理念,必须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植于城市系统谋划全过程。这要求按照自然生命系统的完整性与持续性,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网络。严格保护并系统修复山体、水系、湿地、绿地等生态基底,建设互联互通的城市绿道、蓝道网络,形成功能复合的“海绵城市”体系。
北京通州通过立体绿化、建筑垂直花园、中央集水区建设,实现“花园城市”愿景。雄安新区规划构建“北城、中苑、南淀”的空间格局,将大面积生态空间楔入城市核心。城市生态系统的再造,其目标是实现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损害最低化、生态效益最大化,使城市成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居民提供永续的美丽宜居环境。
坚持辨证施治
坚定不移走现代化人民城市新路
将城市视为有机生命体进行系统谋划,是中国营城智慧与现代治理理念的深刻融合。这一理念要求我们传扬传统营城智慧中的整体思维与辩证法则,深植城市文脉以铸就独特精神气质,构建智慧神经系统提升治理效能,激发协同创新,驱动有机更新,再造和谐生态,实现永续共生。
面向未来,我们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彰显时代精神特质的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让承载千年梦想的城市生命体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璀璨夺目的生机与活力。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