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馆陈列根雕作品。
蒋丽娜为学生们讲解针法要领。
满族旗袍陈设。
小讲解员上线。
身着汉服的参观游客。
渤海靺鞨绣作品《东北八大怪》。
套色剪纸作品。
万家结绳作品。
□文/摄 本报记者 张雪地
“这里能免费参观吗?”“当然能!参观全免费,放心跟我进去看看!”
近日,记者刚踏入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馆一楼,就遇到三名游客在门口徘徊。听说免费参观,他们兴高采烈地跟上了记者的步伐。
提起非遗,总感觉和大众存在着一定距离,人们习惯于“仰望”。但它是时光的印记,期待着更多人走近、接纳与传承。非遗保护馆的开设,为打破这一壁垒提供了可能。
牡丹江市东平安街11号,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的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馆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打卡,体验非遗技艺、触摸传统文化。
二楼的“匠心技艺”馆,汇聚了来自牡丹江地区极具代表性和深厚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及技艺:选材考究的宁古塔泥塑、色彩绚丽的宁古塔彩灯、手法精妙的姚氏糖画技艺、地域民族特色显著的关东剪纸、诠释东方服饰美学的满族旗袍制作技艺……令人目不暇接,尽显独特韵味。
这些非遗项目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一幅璀璨的“文化图景”,成为研究地域历史文化与民间艺术发展脉络的重要实证。刺绣、结绳展厅,则展示了渤海靺鞨绣、宁古塔满绣、满族针黹绣、纤维艺术、万家结绳……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不少市民、游客亲手制作出了喜爱的小作品。在雕品展厅,浓郁的木材香气扑面而来,刻字、木版年画、炭精画、角雕、烙画、木雕、古建筑满族彩绘一一呈现。以非遗保护馆为依托,面向公众尤其是学生,通过展览、讲座、体验活动等形式普及非遗文化。
牡丹江山川秀美,坐拥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三大山脉,牡丹江、穆棱河、绥芬河三大水系穿流而过,森林密布,生态优良。这里孕育了跨越七千年的文明脉络——从肃慎、靺鞨到女真,满族文化生生不息,见证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
“作为非遗沃土,牡丹江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94项、市级240项,满族刺绣、宁古塔满绣、朝鲜族花甲礼入选国家级名录。76位传承人、10个非遗基地,守护着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俗等十大类文化瑰宝。”据介绍,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馆由牡丹江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牡丹江海东青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承办,集保护、传承、传播于一体,开展活态展演、手作工坊、实景体验等多元形式的非遗展示、宣传活动。目前进馆非遗项目有国家级3项、省级46项、市级18项,市民可在此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
“老师,靺鞨绣和其它刺绣有哪些区别呢?”在二楼的一角,来自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的学生正化身“小记者”,与国家级非遗项目——渤海靺鞨绣省级非遗第四代传承人蒋丽娜进行大师课堂的“采访”互动。
“渤海靺鞨绣采用咱们东北柞蚕丝线进行绣制,它的丝线更易染色,色彩艳丽,加之渤海靺鞨绣的独特针法,绣品被称为‘绣中油画’。”蒋丽娜说。
据介绍,渤海靺鞨绣在国家级传承人孙艳玲“头雁引领”下,辐射带动绥芬河、东宁等地女性加入“绣娘”行业,成功实现了500多位绣娘增收。“非遗传承需要热爱,更需要经济基础,我们通过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让更多人掌握一门创业、增收的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喜爱渤海靺鞨绣。”蒋丽娜说。
来到三楼“地域民俗”厅,此间承载着春节展厅、萨满家祭、双峰大雪节、朝鲜族花甲礼、朝鲜族流头节等内容,馆内陈设绝大多数都是非遗实物,并以非遗保护馆为平台,将学生“请进来”参与研学课堂与非遗大师传习活动,从而让技艺在对话中延续。
“这是版画,将图案雕刻在木板上,涂上油墨再印在纸张上……”“这个糖画真好看,天鹅的翅膀画得惟妙惟肖。”“爸爸把着你的手,咱们一起完成雕刻……”来自牡丹江市教育第五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和家长一同参观、一起动手雕刻小哪吒。“带孩子一起体验,感觉非遗就在你我身边,这项活动非常有意义!”一位家长深有感触。
“通过节日活动、社团活动,为孩子们搭建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平台,让其在剪纸、泥塑、纸工中触摸历史。非遗不仅仅是技艺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延续。”教育第五幼儿园保教主任韩旭说。
74岁的宁古塔非遗彩灯传承人马积瑞,正在现场指导学员制作彩灯,每周他都要从宁安往返两次,到非遗保护馆进行教学。正是传与授的双向奔赴,才共同守护了这份跨越时空的文明馈赠。
非遗保护馆藏的非遗展品,搭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参观者领略并亲身体验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
在“雪花主题馆”,能够领略到雪乡风情,了解雪城与雪花的奥秘,体验牡丹江冬日浪漫;在“春节文化”展厅,可以探索东北春节习俗的丰富内涵,体会一脉传承的团圆喜乐、家国情怀;在牡丹江礼物展厅,摆放着丰富多样的牡丹江地域特色产品、非遗食品、非遗文创产品……非遗之美、非遗魅力,常常让参观者流连忘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馆,是牡丹江市探索以政企合作模式、保护和弘扬城市文化根脉的有益尝试,推动地域文化产品化转化、市场化传承的创新发展,必将让牡丹江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牡丹江市文体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鄂艳娟表示:“该馆通过多元文化呈现,让参观者领略多样化、地域风情的文化特色,感受牡丹江的文化底蕴,吸引各地游客、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值得关注的是,一群非遗小讲解员走入馆内,孩子们戴上讲解器、指尖抚过展柜,从剪纸纹样到彩灯泥塑,从初尝试到自信开麦。他们不仅是听众,更成了非遗的“传播者”——用童声解码千年技艺,让历史倾听新时代的声音。
“今日他们点亮非遗星火,明日文化长河因你奔流。”正如海东青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伟波所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非遗成为叩启文旅融合发展之门,让非遗成为一代代人流动的时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