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通讯员徐敏、范冬梅、韩琪)近日,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组织师生团队分赴荆州、云梦两地调研,开展以“湖北简牍文物数字化国际传播”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青年学子走进文博一线,在与文博机构的交流互动中,探寻简牍文化数字赋能的创新路径,探索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的新范式。
数字赋能,让千年简牍“对话世界”
在荆州,团队调研活动得到了荆州市委宣传部和荆州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师生团队与博物馆负责人围绕简牍文化国际传播展开研讨,直面数字化程度低、多语种适配不足、文化叙事薄弱等现实瓶颈。
为破解难题,团队提出“数字资源+多语解读+文化叙事”三维传播体系构想,旨在让简牍不止停留在“静态存档”,而是以“文化故事”的形式走向世界。师生还同步采集馆藏素材、调研海内外受众需求,计划开发多语种短视频、智能解说等数字化产品,推动荆楚简牍从“馆藏文物”迈向“全球共享”。
通过这场调研,青年学子不仅看到了历史文物的厚重价值,更认识到数字技术的创新潜力——文化传播,绝不能“重技术轻文化”,唯有深挖文化内核,才能让千年简牍真正成为“会说话”的历史见证。
以“数”为媒,让秦简“讲好中国故事”
在云梦,团队来到睡虎地秦简出土地的县博物馆,调研活动得到了云梦县委统战部和博物馆的全力支持。这批秦简承载着法治文明与社会民生的独特印记,如何让其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障碍、在国际舞台“被看见”,成为此次实践的核心课题。
围绕国际传播中“文化解码难、叙事贴近性不足”的问题,团队结合受众访谈与问卷反馈,提出“AI情景演绎+多语短视频+轻量文创”路径:通过情景化复现律法故事与家书温情,用年轻化、轻量化的方式让世界听懂“古简今说”。
“语言是桥,数字是帆。”正如团队学生所言,他们希望将采集到的高清素材转化为国际传播产品,让沉默千年的云梦秦简真正成为“有声载体”,以更加生动的形式传递中华法治文明与人文温度。
荆州的“三维传播体系”构想与云梦的“AI情景叙事”探索,都是同一支团队在同一主题下的实践探索。青年学子以行动把握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让简牍这一古老载体成为联通“数字丝路”的文化使者。“我们要以简牍数字化为契机,建设多语种资源库,培养复合型传播人才,让荆楚文明借助数字之力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焕发新生。”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吴长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