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银四”招聘季即将收官,技术人才流动正在呈现出新的趋势——伴随一线城市产业外溢与二三线城市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技术人才的就业市场也开始“下沉”。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的新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正逐步形成技术人才集聚效应。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随着广东各地先后携万岗“北上”揽才,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生和技术人才,选择“试水”佛山、东莞、惠州等粤港澳大湾区新一线城市及二三线城市。以东莞为例,58同城发布人才流动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东莞简历投递量环比增幅已超70%。
近日,广东省“百万英才汇南粤”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杭州站)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启动(下文简称“杭州招聘活动”)。在这场招聘活动上,智通人才连锁集团创新总部总经理杨成峰接触到多位对东莞感兴趣的求职者,当天收下近百份简历。杨成峰表示,东莞产业升级带来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对求职者来说岗位、行业适配性较强,城市的发展前景也被求职者所看好。另外,东莞整体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生活成本较低也是一大优势。
随着一线城市人才市场“满载”,新一线城市以及二三线城市正迎来机遇,若想接住这轮“人才外溢”,关键在于能否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那么,这些城市准备好了吗?
在杭州招聘活动现场,海外留学博士王巍向记者表示,“我的研究方向是以量子信息为核心的量子物理交叉学科研究,刚与大湾区大学(筹)达成意向签约。东莞滨海湾新区能够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优势,为量子计算等前沿学科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提供了理想土壤,这正是我选择东莞的关键考量。”
与王巍做了相似选择的求职者不在少数。
58同城发布的人才流动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一线城市“虹吸效应”仍然强劲,但东莞、杭州、合肥的简历投递量环比增幅均超70%,这些城市的人才“磁场效应”显著增强。
猎聘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一季度,跨城市投递人数同比增长23.22%,其中郑州、合肥、东莞、重庆等产业特色鲜明的城市以超30%的投递增速成为新势力。
企业平台与产业前景正成为研究型、技术型人才流动的关键变量。记者调研发现,多位已经拿到offer准备投身非一线城市的求职者均倾向于“先选企业,再选城市”。这种“产业优先于区位”的择业观,正在重塑中国高端人才的区域分布格局。
在江苏科技大学就读材料与化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刘洋告诉记者,他已经接到科顺股份的offer,准备到佛山入职,主要是看中了企业岗位与研究专业的契合度。“科顺股份主要有四大类研究方向,其中沥青焦化和我的专业比较契合。”他坦言。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加速,以佛山高端装备制造、东莞智能终端、惠州新型储能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正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这些城市依托头部企业,如华数机器人、华为、亿纬锂能等公司的产业链辐射效应,叠加新兴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正在重构区域人才版图。产业集聚效应正推动工程师等高端人才向大湾区新一线城市以及二三线城市梯度转移。
从近期广东密集“北上”举办的多场集中招聘活动看,优质企业和新兴产业正成为城市人才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又是如何感知所在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动态演变?
杨成峰表示,近年随着传统制造业加速转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等地对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与智通人才连锁集团合作的企业,对专业技术工程师的招聘需求增加了10%左右。
杨成峰告诉记者,他主要为珠三角企业寻猎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集成电路等领域高端研发和管理人才,其团队在杭州招聘活动现场收到近百份简历。“很多优秀的毕业生以及社会人才,对广东比较感兴趣。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高度匹配,叠加区域完善的创新生态和配套设施,向粤港澳大湾区流动成为人才主动选择的必然结果。”杨成峰分析道。
亿纬锂能招聘经理林创贤告诉记者,目前亿纬锂能惠州总部的外地员工数量已经有相当规模,在人才吸引方面,三大要素尤为关键:完整的锂电产业集群提供的就业机会、地方政府配套的人才政策支持体系,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城市较低的生活成本。
“最近三年,我们每年的新增招聘需求都达到1000人左右。今年,在‘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武汉站)上,我们提供了300多个岗位,其中技术研发和智能制造两类岗位需求占比超过70%。”林创贤表示。
某机器人企业招聘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区域产业集群或产业氛围认可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比如‘杭州六小龙’,有更明确的产业定位,有亮点的企业品牌,能够吸引更多对这些行业感兴趣的求职者。”
企业品牌与产业平台是吸引各地人才注意力的第一步,而决定技术人才长期留驻的关键因素还有生活成本与城市宜居性。
谈及如何判断一个城市是否适合长期发展时,已经和亿纬锂能签约入职的武汉大学博士陈壮先后向记者抛出了几个关键词:房价、地理位置、经济环境以及人才政策。他表示,“房价水平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区位和气候关乎宜居性,而优质企业集聚程度与人才政策力度,则决定了个人的长期职业发展空间。”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高校毕业生集中的城市每周至少举办一次专业性招聘,每月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招聘,重点面向三四线城市倾斜岗位资源。当前景不错的工作机会涌现,叠加可控的生活成本和更具活力的生活方式,更多城市有望被技术人才纳入寻猎目标。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