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由璞跃中国(Plug and Play China)联合深圳市及罗湖区政府重点打造的国际化科技创新平台璞跃中国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在罗湖正式启幕,将依托璞跃全球创新平台,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开展创新空间、创新服务、科技投资等创新业务,并搭建产业交流平台,推动创新企业落地。
璞跃中国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落地罗湖
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海外企业“引进来”
璞跃中国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位于深圳罗湖仁恒深之源大厦三层,建筑面积1329平方米。该中心是璞跃(Plug and Play)全球战略布局在中国大湾区的重要落点,旨在构建一个集聚全球创新资源、链接本地产业生态、孵化科技企业成长的高能级枢纽型平台。中心聚焦企业创新服务、科技项目投资、国际人才引育等方向,设有企业需求发布区、项目路演厅、联合办公区、产品展示区与投资对接区,构建多功能、全链条的创新支持体系。
据了解,璞跃是全球历史最悠久和区域及行业覆盖最广的科技孵化器之一,也是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生态平台。璞跃发源于硅谷,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设立近60个创新办公室,拥有20余年的科创投资、产业科技服务、科技孵化经验,曾成功早期孵化了Google,投资了PayPal、Dropbox等多家科技巨头公司。
璞跃中国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不仅基于硅谷科技基因,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本地产业升级,还积极联动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等全球重要湾区创新资源。通过全球创新中心在技术、资本与产业场景方面的互补优势,持续推动全球前沿项目在大湾区的落地转化,并以深圳为核心节点,辐射连接全球创新网络,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海外企业“引进来”。
在活动组织与生态搭建方面,中心持续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交流平台。先后举办投资类、跨境类、校友会类等系列活动,吸引来自硅谷、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优质创新项目与人才聚集、交流,为政府、大企业、初创企业、科研院所搭建起合作桥梁。未来,中心还将持续支持中外科技创新人才与要素的自由流动。
“我们目前已入驻包括正在等待入驻的企业有将近十几家,涵盖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信等产业方向的初创企业。我们希望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孵化不少于15家优质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璞跃中国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总经理叶飞表示,中心不单单是为初创企业提供场地设施、投融资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全生命周期陪伴初创企业的成长,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等。
“我们是专攻纳米涂层科技这样的硬科技赛道,我们不是做‘快爆’的商业项目,而是在做‘长期主义’的材料基础研究与工程转化。璞跃提供了与头部制造企业、VC、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的场景和接口,极大推动了我们研发、应用、市场三个端口的联动发展。”入驻企业新奇心科技(Naneon) 中国区总经理邓增良表示企业之所以选择入驻璞跃中国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是看中了璞跃这个平台高度国际化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背靠罗湖区政府强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真正帮助企业走出去、做升级、促连接。
打造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罗湖牵手璞跃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
罗湖毗邻香港,是融通湾区、链接世界的枢纽城区,是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桥头堡”,目前罗湖正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重塑动能、培育势能,拼出发展新篇章。
去年以来,罗湖区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全面推进软件信息与人工智能产业纵深发展。成立区级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统筹产业规划与资源配置;成功引入璞跃中国大湾区创新中心等产学研标杆平台,打造专业化产业载体集群;创新构建“政策+空间+资本+技术”支撑体系,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发展种子基金,率先启动智算中心与语料中心建设;场景赋能,释放乘数效应;构建“AI+”融合创新生态,在医疗、政务、教育等重点领域落地68个标杆应用场景。
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生态平台,璞跃中国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的正式启用,是深圳罗湖区面向全球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的重要举措。未来罗湖将依托璞跃在全球构筑的创新平台,共同联接多维度的创新伙伴,催化罗湖创新生态效应发生,会同璞跃在罗湖开展创新服务、创新空间、科技投资三类创新业务。通过举办高质量跨境创新活动、投融资对接路演活动以及搭建产业交流平台等创新举措,推动引领行业发展风向和市场发展的创新企业落地罗湖,塑造罗湖未来发展的新引擎,助力罗湖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我们将始终以最优的政策,最佳的服务,最强的保障,支持璞跃在罗湖持续发展。同时依托璞跃的全球创新资源和创新网络优势,开展更加紧密务实的合作,携手建设开放创新的枢纽城区,进一步发挥罗湖口岸城区的优势,推动创新要素跨境高效流动,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当好未来产业的探路先锋。”罗湖区人民政府区长左金平说。
下一步,罗湖区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发展,打造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强链补链,精准招商。创新“算力券+零租空间”组合政策,建设“引进-培育”全流程服务体系,打造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支持生态;创新场景应用。打造医疗、政务、基层治理等标杆场景,推动算力中心和语料库建设,鼓励企业开发行业解决方案;人才引领。通过“产业菁英”政策吸引青年科技人才集聚。开展“AI先锋”品牌系列活动,构建政企人才双向赋能机制,同步提升干部队伍产业服务能力。
采写:南都记者林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