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发不发稿费,不应成为报纸副刊的选择题

时间: 2025-07-16 09:43:00

江苏南京和河南商丘的两家报纸前不久相继宣布将副刊改为免费展示平台,不再发放稿费。消息一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副刊体现着一张报纸的文化品位。著名报人赵超构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移动传播时代,一屏阅万卷,但兼具新闻性与文学性的副刊,为纸媒圈住了不少忠实读者。

有人认为,稿费看似关乎投稿人经济回报,实际上折射的是当下报纸副刊的生存境遇。发还是不发?发多还是发少?其实,稿费因时而变并非敏感话题,相反,它为大众了解副刊的未来发展路径,照见了更细微的视角。据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开展了多方调查。

在纸媒发稿是一种认可

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出版稿费的“黄金期”,每千字2元至3元是一般标准。而在那个年代,每月20元便可维持基本生活。

现在,依赖报纸稿费生活的愿景似乎不再是投稿人的目标。“给副刊投稿已有几十年,说老实话已经不看重稿费了。写作对我来说是兴趣与习惯使然,有没有稿费,稿费高还是低,我都写。”作家陈鲁民对记者袒露的心声反映了大多数副刊投稿人的心态。

如今投稿平台众多,想要自己的稿件与大众见面并不难。特别是新媒体平台普及,文学创作触手可及,门槛大大降低。然而,对很多人来说,在报纸发表作品是如同“白月光”般的存在。

“靠稿费安身立命的人,报纸副刊肯定不是他们的首选。副刊版面有限,且每篇稿子的篇幅并不大。有许多投稿人在本职工作之外,热衷于写作、有文学情怀,更希望通过在副刊发表获得认可。”《大众日报》副刊《丰收》主编刘君告诉记者,《丰收》创办已过一甲子,仍风华灼灼,持续收到各地写作爱好者的来稿,也为山东省培养了一支文艺队伍,不少作者从《丰收》副刊开始发表作品,慢慢走上了作家、诗人的道路。

不发稿费不仅是“不讲武德”

记者通过调查省市级媒体的多家副刊,得到了“必须发稿费”的肯定答案,且多年来呈现缓慢涨幅。根据《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目前原创作品稿费标准为每千字80元至300元,大多数副刊的稿费标准也在这一区间。

然而,记者采访的投稿作者中,在是否获得稿酬上有三类经历:按时发稿费的副刊自然受到大家欢迎。此外,还有声明不发稿费的副刊,以及没有声明不发稿费但实际上也没有发稿费的副刊。后两种新情况是否有“不讲武德”之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海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者投稿供报社选用刊发,本质上是一个合同行为,合同内容由双方当事人自行约定。从“意思自治”的原则来说,报社有权声明副刊不发放稿费,与投稿人建立无偿的著作权许可合同关系。这在图书、报纸以及期刊出版领域也已经是较为常见的现象。然而,这种声明行为的合理性却有待考量。

“这种声明下订立无偿的著作权许可合同缺乏实质公平。”卢海君认为,不发放稿酬的声明将双方的关系转变为无偿的单务合同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再对等。即便声明中强调将副刊改为“免费展示平台”“不收取费用”,将双方的关系定性为报社无偿为投稿人提供作品展示平台的劳务关系,但这种观点依然较为牵强。真正的免费应当是双向免费,既不向作者发放报酬,也不向读者收取费用。单向的免费难免不被人怀疑是侵占了原本属于作者的利益。

相较于发表声明的副刊,未发声明直接不发稿费的副刊侵权风险更高。“如果说发表声明属于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无偿的作品授权模式,那么没有声明不发稿费的行为则属于双方对于使用作品的付酬标准约定不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报酬。因此,报纸副刊未发声明却不发稿费的行为涉及侵犯了投稿人的知情权与获酬权。投稿人可以自行或通过法院向报社主张支付报酬。”卢海君认为。

稿件价值要有多维考量因素

几年前,国内文学期刊率先开启了涨稿费的先河,《人民文学》《当代》等位列其中,千字千元的稿费标准已不稀奇。今年6月,文学期刊《花城》宣布实施“稿费倍增”计划——稿酬最高将提至千字2000元。

尽管稿费高低不会影响写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但更高的稿费让作者更有尊严,也更能激发优秀作品的产生。

“坚守传统、文化情怀、尊重原创”,是《丽水日报》副刊编辑潘凤群提到“坚持发稿费”的三个原因。对于好作品的珍视,素来是传统纸媒的优良作风。一位省报编辑向记者透露,曾有某省报副刊向一篇稿件给出了1万元的稿费,这样的“大手笔”着实让她羡慕不已。

高稿费的确可以吸引优质作者、优质作品,但高价值同样奏效。副刊优质内容不可只用稿费衡量,还应用流量与效果检测。加强自身造血功能,选出优质稿件,扩大其影响,让作者的劳动价值不仅体现在传统意义的稿费上,还应在传播、活动、品牌等更多维度上得到赋能。

“报社同时也是帮助投稿人实现版权价值的最佳主体,可以考虑结合数字化运营思路,搭建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并同步发布投稿人作品,根据市场欢迎度的量化指标向投稿人分享一定比例的收益。在保障投稿人著作权的同时,也可以激励投稿人创作出更多优质的作品,实现报社与投稿者之间的互利共赢。”卢海君建议。

一流的副刊是给报纸树品牌

作为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副刊,《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稿费虽然不是最突出的,但其隽永的品牌在大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做加法”让读者与作者的收获最大化。

新民晚报社副总编辑阎小娴告诉记者,《夜光杯》的稿费标准其实也不高,但对于原创的、时效性强的好作品,稿费上会有倾斜。更重要的是,《夜光杯》立志做成一个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个版面。稿费不过是作者收获价值的一个维度,“我们要搭建《夜光杯》的朋友圈,让读者、作者和编者等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这个朋友圈中来。在《夜光杯》,普通作者能够与名家大家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这深刻彰显了《新民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定位。”

《夜光杯》在《新民晚报》每天都有两个版的体量,每周日还推出8个版的“星期天夜光杯”。文章的定位很清晰:通俗却不粗俗,轻松却不轻飘,深沉却不深奥,尖锐却不尖刻。在报纸副刊不断缩减的情况下,这不仅代表了对文化推广坚持不懈的态度,更是一种细水长流的能力。

“内容、渠道、活动”,是阎小娴向记者分享的三个关键词。“最关键的是对内容的坚守,价值引领的坚守。在《夜光杯》团队中,无论是策划、组稿,还是选稿,大家的标准是不唯流量、不唯名家,将好的内容品相坚守到底,把思想引领坚持到底。”

前不久,一份《夜光杯》的读者调查让阎小娴感到吃惊。调查数据显示,46.81%的订阅用户来自上海,也就是说来自其他省市的订阅用户超过了一半,说明《夜光杯》的影响力、辐射度超越了地域。“喜欢这个品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给了我们很多信心。”

高质量的副刊带给报纸高回报的流量,给作者的稿费也可以看成是某种高附加值的回报。

站在副刊发展的十字路口回望,面对激烈竞争,坚守之中力争上游,破局变革才能获得向上向新的力量。从这个方向望去,稿费还是压在副刊身上的一座大山吗?

相关推荐
 发不发稿费,不应成为报纸副刊的选择题...07-16
 奇瑞汽车回应被指“骗补”:不实信息 ...07-12
 赖清德称“用罢免打掉杂质” 蓝白营齐...06-25
 读创今日荐书 | 如何理解大模型底层...06-23
 启动征集|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电...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