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营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乱吃减肥产品损害健康——
当心,减肥路上要避“坑”
“5月不减肥,6月徒伤悲。”29岁的王琳(化名)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豪言壮语”。她报名了一家“减肥训练营”,但入营后发现课程设置并不适合自己,无奈之下,她坚持了5天就放弃了。
减肥这一话题,随着去年开始的全国“体重管理年”活动而热度越来越高。不少市民和网友反映,减肥路上要学会避坑,不然轻则掉入商家精心设计的陷阱,重则身体受到损伤。连日来,记者深入减肥行业市场,展开调查。
减肥训练营并非人人适合
工作压力大、饮食不健康、平时不运动,是王琳从“微胖界”进入“肥胖界”的主要原因。参加工作后,身高1.65米的她,体重从55公斤一点点涨到了75公斤。“变胖之后,整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都变差了。”去年秋天,她意识到不能再这样放任自己了,于是将减肥提上了日程。
“独自减肥很难坚持下来。”她尝试过晚饭少吃、快走、游泳等方式,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后来,她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看到减肥训练营的广告:健康饮食、封闭训练、科学运动、签约减重、价格不高还管吃管住——她很是动心,没有丝毫犹豫,付款3600元购买了28天的减重服务。
入营后,王琳发现,很多运动项目强度太大,自己根本做不了,只能跟教练协调更换难度小的运动项目。原以为可以在这里达到“月瘦15斤”的目标,没想到自己半途而废。她想追回剩余20多天的“学费”,训练营拿出了双方签订的合约,拒绝了。
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在减肥训练营的“遭遇”:教练不考虑每个学员的身体状态和承受能力,每天重复几种高强度运动,饮食清汤寡水,很多人都坚持不到最后。
现实中,减肥训练营的服务水平良莠不齐——有的训练营让学员实现了减肥目标,信心倍增;也有的训练营课程设置不合理,学员收效甚微。“他们先是用包装好的宣传内容吸引学员,利用学员急于减肥的心态,快速签下合同。如果学员坚持不下来,按照合同属于个人原因,很难退费;如果学员无法按照教练的课程完成训练,达不到预期减肥效果,训练营也不承担责任。”王琳认为,部分训练营深谙营销技巧,实则暗含“套路”。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即墨区某工业园内的一家减肥训练营探访。“四人间28天仅需要1999元,我们这里环境很好,教练都有资格认证。价格包含饮食、住宿和训练,无二次消费。”工作人员带记者边参观边介绍,目前有40多名学员在营。记者翻看“协议”时发现,训练营承诺学员可减掉自身体重的10%,前提是“完全配合教练安排和训练营饮食”,出现偷懒、偷吃、装病或提出不合理要求则“协议作废”。西海岸新区一家减肥训练营的工作人员小罗告诉记者,签下“保瘦协议”后,一个周期28天能减掉17斤到27斤体重。“签协议后每天都要好好上课,听教练的安排,旷课两次后协议失效。”
对于减肥训练营,业内人士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训练营倡导的是健康生活方式,鼓励运动和合理膳食,能在短期内实现减重的目的,值得肯定和鼓励;也有业内人士表达了担忧——如果短期内减重过多,容易引起人体代谢紊乱,肌肉流失也会导致健康风险。减重速度因人而异,与初始体重、代谢率、饮食和运动习惯相关,短期内体重骤降可能弊大于利。
“减肥产品”暗藏违禁成分
运动减肥太辛苦,节食又难抵美食诱惑,部分商家发现了“商机”,大肆推广“不节食不运动,月瘦20斤”“纯天然无副作用”等减肥产品。殊不知,此类产品暗藏风险。
今年2月,市民李先生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款网红减肥胶囊的广告,称“躺着就能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李先生来到即墨区通济街道的一家美甲店,花750元购买了一个疗程的药品。然而仅服用了一周,他就严重失眠,伴有头晕、心慌等症状,到医院检查显示肝功能指标异常。李先生将减肥药送到了专业机构检测。“检测后发现,这款减肥药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西布曲明。”几个月过去,每当想起这段经历,李先生仍心有余悸。
见不少健身博主有“早起一杯黑咖啡”的习惯,市民张女士花了1763元,从胶州市一家百货店网购了“减肥咖啡”。饮用一段时间后,张女士出现心悸、呕吐等症状,去医院检查后,医生怀疑她购买的“减肥咖啡”含有违禁成分。经第三方专业机构检测,这款“减肥咖啡”同样添加了西布曲明。“医生说,西布曲明是中枢抑制药,对心脑血管有很多副作用,容易导致心律失常、心梗,早在十几年前就禁止销售了。”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向胶州市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但执法人员在该百货店注册地并未找到商家,也无法与被投诉人取得联系。
在青岛,不少减肥门店均在售卖减肥产品。记者近日走进位于李沧区大崂路的一家减肥门店,店主向记者推荐一款“298元减10斤”的促销产品。“我们这款设备采用的是中医砭石疗法,热能细胞共振疏通气滞血瘀;另外这款仪器利用石墨烯远红外线改善微循环,旋磁切割技术能改善细胞通透性切割代谢……”店主称,光用仪器设备肯定不行,需要与膏、霜等产品同时使用,再结合“手法”,方能达到减肥效果。崂山区深圳路上一家减肥门店同样推出了299元的“体验产品”,但当记者询问时,门店负责人称需要额外购买2盒用于涂抹的“中药产品”,每盒2399元,可用1个月左右。见记者将信将疑,门店负责人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成功案例”,并承诺“反弹概率很小”。
不少电商平台同样在大量售卖减肥药物、咖啡等,不少商品销量甚至达到了几十万单。记者发现,部分减肥产品宣称“适合急性子”“减肥有点猛”“暴瘦”“5天瘦10斤”,然而在评论区内,不少消费者却反馈“无效果”“身体不适”等。在社交平台,不少购买“减肥神药”的网友也分享了自己上当受骗、退不了费的经历。
远离套路,科学健康减肥
数据显示,青岛成年居民的肥胖率从2001年的10%左右达到了2025年的25.2%,开展健康体重管理行动迫在眉睫。记者从卫健部门了解到,今年3月以来,随着“国家喊你减肥”成为网络热门话题,青岛“健康体重管理年”行动也逐渐深入人心。截至目前,青岛医疗机构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多学科联合优势,已设置体重管理相关门诊40余个。
然而,主动走进体重管理门诊的市民依旧是少数,不少减肥者仍有急于求成、不劳而获的心态。专家表示,体重管理没有捷径,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告别不良的生活习惯,“管住嘴、迈开腿”。对于一些体重严重超标的人来说,想要寻求药物治疗或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减重方案,一定要去正规的体重管理门诊。
如果选择减肥训练营,则要把好“安全关”。近年来,减肥训练营学员在高强度训练中受伤、因饮食不当引发健康问题的事件屡见不鲜。“参与减肥训练营之前,大家应了解清楚训练方式、饮食安排、预期效果是否科学合理,训练营承诺的减重数字听起来很美好,但也要考虑和评估自己的身体是否能够承受。”业内人士提醒,高强度运动前的身体评估十分重要,多数减肥训练营的运动强度大、时间长,容易对身体产生损伤。此外,学员在离开减肥训练营后,很难维持之前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体重容易反弹。
山东豪德(青岛)律师事务所律师岳翔一直关注减肥消费中的纠纷问题。“微商、个人工作室等未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经营者,已成为减肥消费纠纷的高发群体。其身份隐蔽、财产流动性强,往往不适用于传统维权手段,主要原因是未办理营业执照的个人经营者,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经营者’,市场监管部门无法直接吊销执照或处以罚款。个人经营者常使用他人账户收款,消费者胜诉后仍面临执行不能风险。”岳翔介绍,不具备相应许可证以及营业执照就销售瘦身药物和食品,违反《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规定。当销售金额巨大或造成严重后果时,甚至涉嫌触犯《刑法》中的“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以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减肥消费领域乱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岳翔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减肥产品和服务时要擦亮眼睛,警惕夸张宣传,不仅要核实经营者是否具备有效的营业执照及行业许可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而且要索要发票、收据,保留产品包装、宣传页面截图及聊天记录。若发现产品有质量问题,可通过12315投诉热线、“全国12315平台”小程序投诉或者向法院起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