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永建镇永平村委会,劳作场景热火朝天,一茬接一茬的蔬菜蓬勃生长,片片墨绿色的板蓝根青菜正迎风舒展枝叶。“这片200亩的田地是我们今年首次尝试夏季种植板蓝根青菜的试验田,目前已经收了3茬,种植成效还不错。”巍山县乐宁农场总经理字清贤远看田野,语气里透着兴奋。
片片墨绿色的板蓝根青菜长势良好
2024年10月,依托得天独厚的水热气候和土壤条件,巍山县乐宁农场在永宁、大仓、庙街、青华四个乡镇种下第一批板蓝根青菜,今年1月份迎来首次丰收,平均亩产2.5至3吨,亩产值突破2万元。
当蔬菜遇上“抗病毒”基因,一场跨越物种的奇妙融合就此开启——
板蓝根青菜到底是什么来头?
这独特的“跨界组合”,又会给当地乡村发展带来怎样的惊喜?
“菘油1号”板蓝根青菜,是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团队历时17年研发的成果。通过板蓝根与油菜的远缘杂交技术,团队成功将板蓝根的抗病毒性、抗炎等活性成分融入蔬菜,让其既保留了油菜的甜脆口感,又兼具药食同源的保健功能。据检测,其维生素C含量是橙子的3倍,钙含量远超牛奶,并富含16种氨基酸和8种微量元素。这一创新成果于2021年获国家专利认证,今年春季,在“盒马鲜生”等平台首次大规模销售后迅速成为市场“爆款”。
板蓝根青菜长势良好
“巍山拥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温度适宜,这里产出的板蓝根青菜不仅口感清脆,甜度也要比其他产区高出一两个梯度,各项指标均达优质标准,受到市场青睐。此外,一棵板蓝根青菜通常能采收7至8茬,通过精细化管理,可以采收10至16茬,产量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农场技术负责人罗枝高介绍:“我们的青菜上午采摘后,经冷库预冷、真空包装,48小时内即可通过冷链配送至上海等地,供不应求。”
经冷库预冷等待发出的板蓝根青菜
这抹绽放在田间地头的“新绿”,成为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2024年,乐宁农场共种植板蓝根青菜786亩,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销售收入突破1500万元,成为当地一项特色农业产业。对于种植户来说,“身价不菲”的板蓝根青菜意味着更好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农户探索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道路。
群众丰收喜悦
家住南诏镇新村村委会大凹村的茶秀英正忙着采收新冒头的板蓝根青菜嫩梢,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农场按每公斤1.6元的价格给我们发工钱,手脚勤快的一天可以收入200至300元,采得越多收入越多,比以往种瓜种豆收入高得多,也稳定多了。”
永平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马培希在一旁介绍,种植基地流转村民土地每年租金为1500元,此外,在采收季节雇佣周边劳力,每天需要400多名村民务工,让村民同时赚取“租金+薪金”,村民收入得到明显提升。农场在集中采收季每月劳务支出费用达70余万元。
为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农场今年尝试首批夏季种植板蓝根青菜,通过“梯次种植+错峰采收”模式,达到“月月有种植,季季有采收”,确保全年稳定供应。
“我既是种植者,也是推广员。”字清贤说。着眼未来,计划今年带动村民将种植面积扩展至5000亩,新建的占地2000多立方米的冷库分拣中心将于5月底投入使用,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订单式销售,助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从实验室的“一粒种子”到田间的“一片产业”,巍山县以科技为笔、土地为纸,书写现代农业的精彩答卷。板蓝根青菜成为“新晋顶流”的背后,是各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美好愿景。
小贴士:
我国自古以来有着药食同源的饮食文化,从中医角度来看,若运用科学手段天然嫁接而成,板蓝根青菜确实具有与板蓝根类似的清热解毒功效,结合自身体质适度食用,可以起到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
但板蓝根青菜本质上还是青菜,不能当作药品,如若生病,需要及时就医,对症服药。
云报全媒体记者 刘宇丹 秦蒙琳 马喆 李丽 段苏航
巍山县融媒体中心 董有喆
部分资料综合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 刘自学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