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透露,目前,已经建立了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在国家层面实现了包括企业登记注册、纳税、社保、住房公积金等74项关键涉企信用信息的机制化归集共享,支持接入平台网络的金融机构经授权查询使用有关信息。
缓解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有关分析认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的建立,对缓解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政府部门掌握的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加丰富、多维度的数据支撑,有效提升了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度。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都是制约民营中小微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难点和堵点问题。对此,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进行了介绍。
据悉,目前,国家已经建立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截至2025年2月末,银行机构通过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累计发放贷款达到了37.3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达到了9.4万亿元,有力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李春临表示,国家发改委将持续扩大归集共享范围,进一步提升信息归集共享质量,依托平台为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向金融机构提供信用报告和信用评价服务,并强化数据应用和产品开发,将指导地方进一步挖掘特色产业数据,与金融机构联合开发细分领域专项信贷产品。
此外,会上还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其他成效进行了具体介绍。其中,信用信息共享水平大幅提升。建成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1.8亿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超过807亿条,成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总枢纽”。推进“信用中国”网站集中公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网站日查询量突破2亿次。
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完善。在医疗、托育、养老、家政、旅游、购物、出行等重点领域实施“信用+”工程,推进信用便企惠民。全面规范信用约束措施,严格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全面推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利剑高悬”。推动高效办成“信用修复一件事”。
另外,社会信用体系法治化标准化基础不断夯实。社会信用方面立法提升为第二类立法计划,推动27个省份出台社会信用方面条例,发布信用标准超过60项;诚信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开展“诚信之星”“诚信兴商月”活动,加强诚信宣传和教育,提升全社会诚信意识。
在业内看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成以及信用信息共享水平的大幅提升,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认为,我国信用信息共享水平提升,意味着信息壁垒被打破,市场运行效率得以提高。
“而信用促进融资步入机制化轨道,说明信用已成为金融市场重要支撑,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信用体系建设也有了制度保障,使其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信用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推动整个社会向信用经济转型。”支培元说。
《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发布
李春临在会上表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社会信用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制度规则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研究起草了《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报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于3月31日全文发布。
据悉,《意见》提出要构建覆盖各类主体、制度规则统一、共建共享共用的社会信用体系,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并部署了五方面23项重点任务,包括构建覆盖各类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夯实社会信用体系数据基础,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和治理机制,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市场化社会化水平。
为持续推进信用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夯实归集共享基础。强化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总枢纽的作用,统一归集各领域的信用信息,开展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质效的评估;加大数据治理力度。着力加强数据源头治理,完善信用信息标准体系,建立不同的数据主题库。
同时,有序推动数据开放流通。一方面,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根据需求向部门和地方共享信用信息,大力推动区域间公共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制定公共信用信息授权运营管理办法,有效培育信用市场,发展壮大信用经济。
北京商报记者 金朝力 刘曼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