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匠心活化赋新姿

时间: 2025-05-20 16:05:00


  有人说,扎兰屯是一本书,那博物馆就是打开这本书的最佳方式。


  有人说,扎兰屯是一幅画,那博物馆就是描摹这幅画最厚重的笔刷。


  有人说,扎兰屯是一首歌,那博物馆就是唱响这首歌最悦动的音符。


  终归,扎兰屯是一座城,博物馆就是指引这座城前行的文化灯塔。


  40万人,29个民族,10座博物馆。这座城和这里的人,依托博物馆,正在传唱着一首动听的文明远歌。


文明道口 续古接今

  有人说,雅鲁河穿城而过的扎兰屯是一座博物馆之城。


  说归说,但扎兰屯人确实是朝着这个方向做的,一做就是20年,到现在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扎兰屯市文旅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博物馆、纪念馆、展示馆、陈列室10座,其中市区内7座、乡镇3座。


  扎兰屯博物馆群落中最具分量的,当属内蒙古中东铁路博物馆。


  扎兰屯的建城史,就与百年前修建的中东铁路有关。


  内蒙古中东铁路博物馆位于扎兰屯市站前街1号,红砖砌筑,弯脊尖顶,典型的俄式风格。该馆址建于1909年,是沙俄森林警察大队旧址,兼有博物馆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重身份。


  展馆内,200多件馆藏文物,静静地诉说着一个曲折的百年故事。


  19世纪末,滚烫的蒸汽与冰冷的钢铁打破了扎兰屯的宁静,中东铁路进入历史视线。


  根据区间计算和需要,扎兰屯被设为全线8个三级站中的一个,设有小型机车库,列车在这里既可以汲水加煤又可以检修保养,是中东铁路通过大兴安岭隧道向南进入松辽平原的第一大站,现在的扎兰屯火车站就是在旧址的基础上扩建的。


  扎兰屯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环境让无数的俄国达官贵人和铁路高管们对此青睐,因而扎兰屯又成为中东铁路西部线上非常重要的风景区和疗养区。


  期间,多幢俄式建筑拔地而起,大多留存于今。


  中东铁路始建于1898年,竣工于1903年,管理权一直在俄日手中交替,直到1952年回归。


  百年时光流逝,足以让往事成为历史。


  扎兰屯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崔东波指着一组老照片说:“这条铁路不仅是运输通道,更是文化走廊。”


  博物馆复原了当年国际列车餐车的场景:雕花玻璃杯中飘着锡兰红茶的香气,银质刀叉旁摆放着草原风干牛肉,这种物质文化的混搭,恰是扎兰屯作为“文明交叉路口”的绝佳隐喻。



文博活化 古为今用

  有人说,行走在扎兰屯的大街上,有一种古今穿越的错落感。


  华灯初上,月光和灯光交映下的扎兰屯布特哈北路76号,一处俄式老建筑上的四个大字分外撩人眼球——六国饭店。


  推开古朴的蓝色木门,俄罗斯风情扑面而来:扎兰屯的晚风裹挟着白桦林的雪香,掀动起俄式老建筑孔雀蓝的窗纱;俄式红菜汤的甜菜根染红了银汤匙,恍若贝加尔湖畔的落日坠入汤盏;白瓷盘里卧着俄式烤肠,蒸汽氤氲间恍惚看见百年前的时光。


  步出饭店,檐角的铜风铃又响。霓虹灯下,似乎传来了蒸汽机车悠长的汽笛。这栋始于1903年的老建筑依然伫立在中东铁路旁,用一席盛宴将百年风霜酿成了醇酒,任人品尝。


  谁曾想,这一餐竟然是在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完成的。


  饭店进口处的老照片走廊记录着六国饭店的过往:由俄国人于1903年创办,当时在中东铁路沿线颇为有名。1937年雅鲁县副县长、商人吴宪茂承接此餐厅并命名为六国饭店。1946年内蒙古人民自卫军骑兵5师建立之后,司令部一直设在此处。2011年经过修缮后恢复经营。


  在历史中感受历史,在岁月中触摸岁月,这就是扎兰屯坚持将文物活化利用与博物馆建设相结合的当代实践。


  据扎兰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钱海军介绍,扎兰屯市博物馆建设理念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将具备条件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改建为文博展馆——


  中东铁路俱乐部旧址于2006年改建为扎兰屯市历史博物馆;乌兰夫同志工作旧址于2009年改建为扎兰屯市乌兰夫同志纪念馆;铁道会议旧址于2014年改建为内蒙古中东铁路博物馆二号馆······


  一系列的手笔,正是扎兰屯给予时代的启示:当一座城市懂得用博物馆的语言解读自我,她的文化自信就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延续的生命体。



活态传承 化古烁今

  有人说,扎兰屯人具备可移动博物馆的特性,他们的骨子里蕴藏着文化传承的基因,延绵不断,历久弥新。


  如果要问,对扎兰屯文博最痴心和知情的人是谁,那答案必定是崔东波。


  从2005年筹备扎兰屯市历史博物馆开始,已有的10座博物馆,她都是参与者和见证者。用崔东波的话说,这些博物馆,既是她的长辈,也是她的孩子。她打小就是看着扎兰屯的老建筑和老物件长大的,也爱听老人们讲述扎兰屯的往事,耳濡目染,她觉得保护好它们就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重要。


  20年,10个博物馆,崔东波用人生最好的岁月诠释了“守护文明根基,解码文化基因,智性传承创新”的文博精神。


  “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扎兰天一方。深浅翠屏山四面,回环碧水柳千行。牛羊点点悠然去,凤蝶双双自在忙。处处泉林看不厌,绿村徐入绿村庄。”


  这首由老舍先生于1961年表达出的诗情画意,被来自农村的都叶梅一家子用剪刀放大了。


  站在都叶梅一家三口创作的《美丽乡村》前,只见脚下雅鲁河奔腾流淌,两岸到处鲜花盛开,鸟语花香,蜂蝶环绕。


  年近六旬的都叶梅是土生土长的扎兰屯人,出生在卧牛河镇靠山村,她用一把剪刀,剪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世界: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被授予“共和国杰出剪纸艺术家最高荣誉成就奖”荣誉称号;201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被批准成为第五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并获中国剪纸艺术大师资质······


  “都叶梅的经历和成就,是文化活态传承的典型代表。”钱海军说。


  都叶梅的手艺传接自“闯关东”而来的太祖奶奶,言传身教下,1990年出生的女儿现已是呼伦贝尔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仅9岁的外孙也是有着5年剪纸履历的“老”手艺人了。


  有了点名气后的都叶梅,2008年起在自家创办了都叶梅民间剪纸艺术工作室,常年向村民免费传授剪纸技艺。被确认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都叶梅在扎兰屯市文旅部门的协调下设立剪纸传习室,并在扎兰屯市幼儿园、中小学和大专院校设立剪纸课堂传授剪纸技艺。


  如果说崔东波和都叶梅只是扎兰屯文化活态传承的点的话,那137个非遗资源、乌兰牧骑每年100多场演出、拥有几千名师生的扎兰屯职业学院便是扎兰屯文化活态传承的面。


  点面结合间,这座曾以“塞外苏杭,北国江南”闻名的小城,正以博物馆为经纬,编织着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图谱,在21世纪的文化版图上书写着独特的精神密码。


来源:《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美编:刘坤 潘美琪

主编:敖拓斌 监审:塔娜

监制:付惺

总监制:苏都毕力格

相关推荐
 匠心活化赋新姿...05-20
 阳江市博物馆举办“5·18”国际博物...05-19
 5·18国际博物馆日|全方位展示国宝...05-18
 国际博物馆日 | 海豚电台邀你“听见...05-18
 28.2万人次打卡!随县“五一”文旅...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