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韩利明 上海报道
受益于密集出台的医药政策和改革措施,短短十年间,中国创新药研发突飞猛进,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本,取得了让全球制药行业侧目的成绩。
现阶段,在国内药价下行、融资通道不畅、国际市场地缘政治风险增大等背景下,我国药企正在重新思考战略、调整产品组合、积极探索创新营销模式、开拓国际化业务以展望下一个十年。在此期间,跨国药企已成为中国医药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不过,在当下,跨国药企已经逐渐走出了“黄金十年”的辉煌期,急需寻找新增长点。
这一现实从财报中可见一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制药巨头在专利到期、市场竞争和政策压力下,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业绩分化。默沙东、阿斯利康、诺华等企业凭借创新药和新兴市场增长维持韧性,而百时美施贵宝(BMS)、罗氏诊断等则因成熟产品收入下滑面临短期挑战。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记者指出,2025年被称为“专利悬崖大年”,重磅药物面临仿制药竞争,药企需要通过多元化策略延缓冲击。
“创新药仍是药企增长的核心引擎,2025年Q1财报中,肿瘤、自免、神经疾病领域的技术突破尤为突出。”该分析师认为,2025年,跨国药企的增长将取决于三大能力,包括快速迭代的创新能力,跨国药企需在ADC、基因编辑、核药等前沿领域持续取得突破;灵活的本土化策略。跨国药企需灵活应对新兴市场政策变动,包括中国医保谈判和印度仿制药竞争;专利悬崖的长期管理,跨国药企需要通过专利丛林、剂型革新和生物类似药反制构建护城河。
如此,跨国药企急需打破传统步调,寻求新的突破。
从各家企业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跨国药企似乎都在尝试找回自己的增长状态。
2025年第一季度,百时美施贵宝(BMS)实现总收入112亿美元,同比下降6%(按固定汇率计算下降4%)。其中,增长产品组合收入达56亿美元,同比增长16%,成为业绩主要驱动力,然而,成熟产品组合收入同比下降20%,这主要受仿制药竞争加剧和美国医保政策调整的影响。
具体来说,在成熟的药品组合中,抗凝血药物Eliquis(阿哌沙班)带来了35.7亿美元的收入,与上一年相比下降了4%,这一下降主要归因于美国市场销量的减少;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药物Revlimid(来那度胺)收入9.4亿美元,同比下降44%,主要受仿制药持续竞争压力影响。
对此,百时美施贵宝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r Boerner博士表示:“将会通过优化运营和加速管线开发,公司正转型为更敏捷的创新企业。”BMS强调,未来将通过内部研发与外部合作(如近期对Karuna和RayzeBio的收购)强化肿瘤学、免疫学和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领导地位。
创新转型已成大势所趋。这也是由于对于跨国药企而言,未来几年也需要面临诸多市场挑战,特别是当药物专利到期或失去专利保护时,跨国药企需重新调配资源以应对挑战。
交银国际的分析显示,未来3年,众多跨国药企面临专利悬崖的风险敞口,按收入计算的风险敞口在20%以上,这一风险敞口在不同企业间存在较大差异,最高可达70%。投行Leerink Partners的报告指出,BMS在2025年面临的专利悬崖风险尤为显著,预计其收入的64%将受到专利损失和仿制药冲击的影响,这使得BMS成为面临专利悬崖风险敞口最大的企业。
在BMS忙着创新转型之际,罗氏诊断也需应对政策带来的调整。2025年第一季度,罗氏总营收154.40亿瑞士法郎(约185.28亿美元),同比增长6%,其中制药业务收入119.49亿瑞士法郎(143.38亿美元)。
今年第一季度,罗氏共有4款创新药的销售额超过十亿美元,其中Ocrevus实现收入17.78亿瑞士法郎(21.34亿美元)、Hemlibra(艾美赛珠单抗)11.65亿瑞士法郎(13.98亿美元)、Vabysmo(法瑞西单抗)10.18亿瑞士法郎(12.21亿美元)、Tecentriq实现收入8.7亿瑞士法郎(10.44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地区的销售额增长了18%,其中以中国为首。在中国,得益于Xofluza(玛巴洛沙韦)和Phesgo(HER2+乳腺癌皮下制剂)的强劲需求,销售额实现了显著增长。例如,Phesgo自上市以来,其销售额从2021年的3.72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7.76亿美元。
不过,罗氏全球CEO施楠柯也指出,中国带量采购等措施影响了罗氏中国区业绩表现。财报数据显示,罗氏诊断第一季度销售额为34.91亿瑞士法郎(41.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中国市场销售额同比下滑23%。
为应对政策冲击,罗氏中国团队已启动成本管控措施,包括优化人员结构和业务线调整。据医药行业媒体Endpoints News报道,罗氏旗下基因治疗明星企业Spark Therapeutics正在进行裁员,受影响的员工人数达到337人,超过了公司现有员工总数的一半。此次大规模裁员后,剩余的310名员工将被整合进罗氏,此举无疑对Spark Therapeutics的独立性构成了严峻挑战,其未来的存续亦岌岌可危。
此外,罗氏位于Santa Clara的Molecular System(分子诊断)部门也面临重组,将裁员108人。此次罗氏的裁员行动,反映出公司在业务战略、市场竞争以及成本控制等多方面可能正面临着一定压力,后续其业务布局和发展方向是否会因此发生重大调整,值得业界关注。
谈及跨国药企的布局调整,前述分析师表示,“跨国药企的布局调整是基于成本、市场、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在全球市场,成本控制成为众多药企维持运营与研发投入的关键手段。”
“而在中国市场,部分药企在盈利压力下选择退出,这不失为一种止损策略,但也有众多跨国药企持续加大在华布局。未来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将在医保、集采等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持续动态演变。”上述分析师补充道。
当前,全球医药市场进入新的发展周期,也有跨国药企在手握“王牌”产品的同时,寻求新增长。
强生在2025年一季度报中披露,营业收入218.93亿美元,同比增长2.4%,超出华尔街预期的215.8亿美元;净利润达109.99亿美元,同比激增237.9%。其中,CAR-T疗法Carvykti(西达基奥仑赛)的销售额达到3.69亿美元,约合2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5%。这里面,美国市场贡献了3.18亿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127%。
Carvykti是传奇生物和强生合作开发的一款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目前已经在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获批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自2015年起,全球细胞与基因治疗行业经历了迅猛发展。从2016年到2020年,市场规模从5040万美元激增至20.8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近305.4亿美元。CAR-T疗法作为新兴的治疗手段,预计将引领细胞治疗行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2025年第一季度,赛诺菲总营收98.95亿欧元(约104.57亿美元),同比增长9.7%。其中,美国市场贡献49.22亿美元,同比增长15.4%,而免疫板块收入达37.95亿美元。“网红”药物度普利尤单抗(Dupixent)持续放量,而其在天疱疮适应症的审批进展、TL1A单抗Duvakitug的Ⅲ期启动计划,以及RSV疫苗SP0256的Ⅱ期数据公布,显示其在自免和疫苗领域的持续投入,免疫板块领跑。
同样在免疫板块深耕的艾伯维营收在其免疫治疗药物销售的推动下增长,从去年的123.1亿美元上升至133.4亿美元,超出分析师预期的129.2亿美元。不过,艾伯维的免疫疾病治疗药物Humira的全球销售额下滑了51%,仅为11.2亿美元,反映出其在市场上面临来自更便宜仿制药的竞争。然而,新一代关节炎药物Skyrizi的销售额飙升71%,达34.3亿美元,Rinvoq的销售额同比增长57%,达到17.2亿美元,成功弥补了Humira的收入下降。
这也使得艾伯维的股价在消息公布后应声上涨,更从侧面说明,自免靶点迭代的潜力可观。
除了自免,肿瘤药带来的贡献率也不容忽视。阿斯利康发布 2025 年一季度财报,营收 135.8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其中产品收入销售 128.75 亿美元,同比增长9%。研发投入 31.5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其中,肿瘤药物Tagrisso(奥希替尼)则贡献了16.79 亿美元收入,同比增长8%位居畅销药物第二。而ADC 药物德曲妥珠单抗增长势头强劲,今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为10.86 亿美元。
默沙东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产品包括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和Gardasil/Gardasil 9(佳达修)。其中2025年Q1,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以4%的增长速度创收72.05亿美元,其销售额约占默沙东Q1总营收的46%。
K药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早期适应症的普及,包括三阴性乳腺癌、肾细胞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以及对转移性适应症的持续强劲全球需求,包括膀胱癌、子宫内膜癌和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癌症的需求增加,部分受到美国批发商采购时机的影响。
此外,根据诺华发布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全球净销售额 132.3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营业收入 46.63 亿美元,同比增长 44%。其中,Leqvio 是全球首个 siRNA 超长效降脂药物,今年第一季度为诺华贡献销售额为 2.57 亿美元,同比增长 72%。而核药 Pluvicto 销售额达到了 3.7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1%。
“医药行业新的增长点还是来自差异化的价值提供,来自推动行业进步的突破性创新,其中包括围绕临床需求的产品和发展赛道的创新、服务方案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借助收购手段,实现外延式创新,并对创新模式进行重新整合,这将成为市场上的一个全新增长动力。在当前市场环境之下,跨国需要通过提升其创新和研发能力来捕捉新的市场机会,更要形成和竞争对手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上述分析师说。
根据IQVIA报告,2023年全球药品支出约为1.6万亿美元,2019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0%。2024年至2028年预计将以6.6%的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28年全球药品支出将达到约2.2万亿美元,驱动支出上涨的因素包括药品使用量增加、新产品上市、专利到期、生物类似药使用增加。
尤其是新兴市场为提升药物可及性,不断增加对仿制药的需求。IQVIA数据显示,2022年按药物支出金额算,新兴市场仿制药占比达46%,而原研品牌药仅占28%。与之相反,发达市场主要由原研药驱动,2022年支出金额原研药占72%,仿制药只占19%。
尽管投入成本巨大,但对于药企而言,一款药品研发成功,意味着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原研创新药物对药企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追逐first-in-class的创新需要与极大的不确定性博弈。在这场博弈战之下,一众药企也使尽浑身解数旨在破局。例如,在法律和解与市场独占权延长方面,强生通过法律和解将Stelara生物类似药上市时间推迟至2025年,并推广Tremfya,以此填补市场的空白。诺华则与仿制药商达成协议,延缓Entresto(心力衰竭药物)的市场竞争,同时开发新的适应症,以应对《通胀削减法案》带来的价格压力。
在剂型革新与联合疗法方面,默沙东为Keytruda开发皮下注射制剂(给药时间缩短至2分钟),并布局与mRNA疫苗、ADC药物的联合疗法,试图延长生命周期至2036年。BMS的Opdivo皮下制剂已率先获批,凭借给药便利性抢占市场。此外,在管线接力与生物类似药反制方面, 阿斯利康通过Soliris的后续药物Ultomiris(39亿美元)巩固罕见病市场;安进则利用自身生物类似药业务对冲Prolia/Xgeva的竞争。此外,默沙东与恒瑞合作引入心血管药物,赛诺菲加码核药和RNAi疗法,均显示管线多元化的必要性。
此外,为了更加灵活高效地推进创新研发,众多药企采取了双轮驱动战略,即结合并购、许可授权等外部创新手段与内部研发力量,共同推动创新进程。有数据显示,全球创新药收入大约有三分之一来自企业的“内部研发”,另外三分之二来自并购与合作(包括授权许可)。
根据公开信息,近两年来,跨国药企加速本土合作,如默沙东引进恒瑞药物、赛诺菲推动血友病RNAi疗法在华审批,以有效应对集采政策和仿制药带来的竞争压力;辉瑞、默沙东则采取了合资合作的模式,将专利药技术转让给本土制药企业,从而加速首仿药的上市,抢占基层市场先机;强生、诺华则通过收购布局细胞疗法和疫苗领域,强化全产业链控制等。
如此,紧抓创新及合作机会将成为跨国药企在华布局的主旋律,然而,如何审慎选择合作伙伴,以避免合作过程中的分歧乃至“分手”,也成为了跨国药企需要深思熟虑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对于早期市场的投资,如何精准规划产品管线,避免“退货”风险,也是考验跨国药企高管的一项重要指标。
此前,诺华全球首席执行官万思瀚对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众多因素需要考虑。诺华在全球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开展合作之际,会全方位审视数据质量、药物的科研价值及市场前景。一方面,在寻求与中国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合作时,诺华会检查合作方所提供的数据质量,以及研发科学的高标准;另一方面,诺华会调研合作内容是否涵盖临床需求和应用,以及是否具备一定的商业潜力和价值。
“诺华会专注于早期创新产品,尤其是临床前阶段甚至是一期临床试验阶段的早期资产。合作达成后,诺华将启动全球临床试验,若产品展现出显著价值,则进一步推进其全球商业化进程。”万思瀚表示。
根据近期一季度报的梳理,制药巨头在2025年的开局表现强劲,阿斯利康、诺华制药等公司的业绩符合预期,Keytruda、德曲妥珠单抗、Leqvio等明星产品持续发光,同时,市场对Eliquis、Humira等产品的专利问题也有所担忧。在创新与仿制、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博弈中,唯有以技术突破为矛,以战略调控为盾,方能在行业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