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推动构建新型传播生态

时间: 2025-04-15 09:22:00

日前,第一届人工智能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河北大学主办,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来自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8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新闻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河北大学副校长张锋表示,期待与会嘉宾以此次研讨会为平台,激荡思想、共享智慧,为构建以人为本、技术赋能的新型传播生态贡献真知灼见,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学科的深度融合。

人文责任在人工智能时代尤为重要

算法不仅在构建人与内容的联系,更在隐性地塑造人与人的关系。在谈及大语言模型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兰说,大模型的语料库汇聚了海量用户的认知信息,其生成内容往往呈现“平均水平”,可能影响个体知识体系的独特性。人工智能不仅是认知的中介,也可能加深认知偏见,从算法设计者的隐性倾向到数据标注者的选择性判断,技术的发展需要学界和社会的持续关注。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重塑国际传播格局,但其本质仍是由人类设计和控制的工具。因此,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传播效率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事实、价值与利益之间的平衡,确保技术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呼吁,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社会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传播体系建设。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大学》常务副主编朱春阳建议,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工智能的作用,使其成为推动社会共识和沟通的工具,而非制造信息茧房和群体极化的手段。

“人文责任在人工智能时代变得尤为重要。”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振祥提出,技术和传播的力量不应仅仅由机器控制,社会各界应共同推动建设良好的传播环境,以确保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包容性和责任感。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与社会》主编谢耘耕建议,面对虚假信息泛滥、算法偏见及认知操控风险,需从技术、制度和教育多维度构建防御体系,包括AI内容鉴别、区块链溯源、平台监管及批判性思维培养等,以维护思维独立性、社会共识及国家战略安全,共同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认知挑战。

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之间寻求平衡

当下,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如何应用?需要保持怎样的心态?专家们也发表了各自观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沈阳以《AIGC与智能传播》为题,分享了自己通过AI绘画和创作的实践经验。此外,他还进行了人工智能生成评论和文本内容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价值。他呼吁每个人应学会合理使用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真正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服务。

“人工智能在新闻业中的作用仍然是辅助性的,它作为媒介工具的本质是帮助人类更好地传递信息,而非替代新闻从业者的判断与创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云泽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从业者不仅需要掌握技术,更需要具备对社会、政治及人性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只有这样,新闻业才能在人工智能的变革中持续繁荣。

“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之间寻求平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强化跨学科思维和人机协同能力,新闻传播教育应积极融入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的前沿技术,构建符合智能传播时代需求的课程体系。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会长杨显武说,只有充分发挥理工科技与人文科技融合发展的优势,广泛凝聚产学研各界的智慧,才能不断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传播领域的健康发展注入新活力。

相关推荐
 拟培育不少于15家AI企业!全球知名...04-15
 AI智算赋能地方产业创新研讨会(闭门...04-15
 河北持续打造创新应用场景,让新技术从...04-15
 郑州大学“范冰冰”获126万!“大陆...04-15
 从1到1376,一场特殊的“父子接力...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