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致敬老兵·永不褪色的勋章”系列。
“有时候我们得白天黑夜地干,平时还得防空防扫射,有几回正在照相的时候,来飞机轰炸了,我们就赶快分散跑。”时隔半个世纪,胡明回忆起当年朝鲜战场的险状,仍旧情绪激越,神色紧张。
1952年,胡明入编志愿军独立33师,负责战地摄影工作。那年,21岁的他背着洗脸盆、饭碗、洗照片用的盘子、茶缸等最简单的行装,跟随部队渡过鸭绿江,一路向东北来到了朝鲜战场。
“胡明,你给战士们拍张照吧,让他们给家里报平安。”某天首长的一句话,让胡明备受触动,开始为全军战士拍摄戎装照。他举起从淮海战役缴获的“又老、又旧、又笨重”的日本相机,与三位队友立即开始拍摄工作。
战事无常,谁也不知炮火会何时燃起。为了让战士们尽快拿到照片,胡明经常昼夜不停地干。白天,他一边和战友们布防,一边抓紧时间为战士留影。到了晚上,他就一头扎进暗房,连夜冲洗照片。战场条件有限,那所谓的暗房,也是胡明在朝鲜老乡的火炕头一角,用棉被围挡起来的简陋空间。
“天气冷,冷得好冻啊。那时候主要靠我冲洗胶卷,我就成天和药水打交道,手一直泡水里起的都是疹子。”谈话间,胡明举起自己的手,那是一双满是褶皱的手,手指骨节处明显凸起变形。
紧赶慢赶四五个月后,每一位战友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戎装照片。有的战士将照片随着家书一同寄回家中,让遥远的挂牵有了回响。而对于有的人来说,这却从“生的讯息”变为“死的证明”。
某一次,胡明在帮忙整理战友遗骸时发现了他拍摄的照片。“当时首长只说拍了寄回家报平安,没想到照片也成了无名烈士的认证。”
说起战场上的残酷,胡明不无伤感。但他也很庆幸,正是在这些照片的佐证下,无名英雄有了名字,让为和平而战的人们,迎来和平后应有的告慰。
2020年,恰逢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国家决定向参战老兵发放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70周年纪念章。这一年,胡明收到了一封来自广西北海的信——曾经并肩的战友,未能留下足够资料证实自己的志愿军身份,因此千里迢迢寄信求助胡明。
“我给他写了一个证明,最主要是附了一张当时给他拍的照片,人家那边老干部局就一下通过了认证,落实了他的志愿军身份,很快补发了纪念章。”说这话时,胡明眼中透出欣慰。
年近百岁,开始进入告别的阶段。近两年,胡明常能听到战友离世的消息,每次总是满心感伤。他也开始有些糊涂,近在眼前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但每当看到那些战场上拍下的照片,过往的瞬间总会浮现眼前,激情燃烧的戎马岁月也仿佛就在昨天。
(大众新闻记者 张瑞雪 张焕辰 编辑 徐晨 设计 吕文佳)
相关阅读:
开屏见“好”|放弃高薪返乡,他在县城后厨摘得省级荣誉
开屏见“好”|400万粉丝5000万点赞,安丘有位“吴警官”拍短视频普法
开屏见“好”|4分钟“跑”1.2公里,威海交通场站为异乡游客紧急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