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肩接踵
摩肩接踵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人多到肩膀和脚跟都相互接触,形容极多的人流或拥挤的场景。肩碰肩,脚碰脚。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多时。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摩肩接踵的成语故事源自于春秋时期齐国的外交家晏婴(晏子)出使楚国的经历。
晏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身材矮小,但才智出众,以机智和能言善辩著称。曾多次代表齐国出使各国。
有一次,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为了侮辱晏婴和齐国,故意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让晏婴从这个小门进去。晏婴见状,并没有直接发火或屈服,而是巧妙地运用语言进行反击。他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 我是出使楚国,请问楚国是个狗国吗?如果楚国是个人国,就应当请我从城门出入。”楚王听了这番话,只好让大开城门请晏婴进来。
进入楚国后,楚王见到晏婴又嘲笑他说:“你们齐国大概是没有人吧?怎么派你这么个矮小的人来呢?”晏婴听后,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齐国首都临淄有三百条街道,人多得把衣袖一展开就把太阳都遮蔽了,挥洒的汗如同下雨一般,走在路上要肩靠着肩,脚碰着脚,怎么没有人呢(原文是‘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这番话不仅反驳了楚王的嘲笑,还生动地描绘了齐国都城临淄的繁华和人口众多。
楚王不甘心被晏婴反驳,又问道:“那么为什么把你派到这里来呢?”晏婴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使臣,有个规矩:上等的使臣派到上等国;下等的使臣派到下等国。我是个下等使臣,所以就被派到楚国来了。”这句话再次巧妙地回击了楚王的傲慢和无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侮辱和挑衅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用智慧和口才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
周末的购物中心里,顾客们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每年的庙会都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各种传统表演和美食摊位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品尝。
近义词: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人头攒动:形容人很多,拥挤着移动。
反义词:
门可罗雀:原指门外可张网捕雀,后形容为官者休官失势后,门庭冷落车马稀少。
门庭冷落: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