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商朝历史,还是忍不住想给商朝的末代君王帝辛也就是商纣王说句公道话。
帝辛,本名子受,是商朝最后一位君主,殷商第三十代天子帝乙之幼子。谥号纣,世称殷纣王、商纣王。
未学史之前,每提起商纣王,脑海中就会跳出四个字“荒淫无道”,再具体一点,就是“酒池肉林”、“炮烙之刑”, 印象中商纣王就是集暴虐、残忍、奢侈、荒淫等诸恶于一身的十恶不赦的一代昏君。
学史之后,特别是查阅史料、细数帝辛的种种过往之后,才发觉后世史官特别是周人对帝辛“抹黑”至很,深觉自己过去的认识是极为片面的,特别是对帝辛的评价确实有失公允。
《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纣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识非;矜人臣以能,高以天下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皇甫谧《帝王世纪》称帝辛“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 也就是说帝辛绝非一介武夫,而是天资聪颖,才智过人,自信果敢,能言善辩,且筋骨强劲、力大无穷,能当百人之敌的无敌勇士。难怪他深得父王赏识,虽为“幼子”却得登大位;也难怪尽管他最终英雄末路兵败自焚,依然被商人亲切地称为“帝辛”!
帝辛继位后,更是励精图治,致力于王朝振兴。他用费仲治政,鼓励农桑,推行牛耕与灌溉排水;肃清王族内部异己,削弱贵族势力,杀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又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从亡虏逃臣中选拔健步如飞、勇搏熊虎的勇士飞廉、恶来父子为将;伐黎国,破苏国,大搜于渭水,一度打压了刚刚兴起的周国,囚禁周文王姬昌,使周人不得不臣服。更重要的是他胸怀天下,子承父业,御驾亲征,开疆拓土,真正完成了对东夷徐淮部族的全面征服,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把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并且还将当时相对先进的中原文化传播到这些地方,为中华民族的融合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帝辛是立了大功的,堪称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一代雄主。
纵观商朝的历史,从武丁中兴开始,已经由兴盛转向衰败,特别是在经历了“九世之乱”后,到帝辛即位时,已经是日薄西山,积重难返。在帝辛对东夷长年战争中,西方的周国在文王姬昌和武王姬发两代明主的努力下,国力也不断增强,吞并了大批亲商部族,更有大量原来臣服于商的部族也倒戈站在周国一方。加之帝辛的异母兄汉奸微子里外勾结、通风报信,使周趁商军主力远战东夷国内兵力空虚之际,会盟各路诸侯于孟津,集师伐殷,决战牧野,帝辛无兵可用,只能将大批夷人战俘武装成军,仓促应战,战俘又临阵倒戈。所以,商军大败。但帝辛依然宁死不屈,不改气节,以身死国,堪称壮烈。
再来看看对手眼中的帝辛。周武王为了解释自己伐纣的合理性,在《尚书》中开列了帝辛六大罪状,包括酗酒、不用贵戚旧臣、登用小人、听信妇言、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其实,较之其他君王,这六条实在算不得什么。用发展的眼光看,第二、三条“不用贵戚旧臣、登用小人”还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且用这六条来支撑“武王伐纣”更显理由不足,以此不仅看不出帝辛是个无道昏君,更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所谓的商“纣“王。当然了,大多数君王身上惯有的骄奢淫逸、残暴冷酷等毛病,帝辛也未能免俗,在个别方面可能还较”突出“。
总之,对于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的功过是非,我更推崇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观点:“把纣王……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