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龙华寺的名称可是有来历的,那是来源于佛经中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典故。龙华寺的几大特色一直让人津津乐道。
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
在龙华寺这块地方,相传东吴赤乌五年(公元242年),东吴君主孙权为孝敬母亲修建了寺院和佛塔,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史进入唐朝,该寺院被毁坏;到了北宋初年,吴越王重建;北宋治平元年该寺改名空相寺。到元末明初年间,寺院再次被毁,明朝永乐年间重建,称龙华寺;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又遭兵火之灾,再度遭到毁坏,经过寺院和民间的募捐,从清朝光绪元年至二十五年间,修复寺院,自南向北排列着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几度毁灭,几度重建,龙华寺还是以它的风采吸引着香客和游人。
龙华寺的龙华塔是上海唯一的佛塔。
龙华塔是八角砖木塔,总高七层,每层八面,相传始建于东吴时期,现存结构保留了北宋样式风格。宋朝年间(公元977年),上海龙华地区还是海边的偏僻之地,为了方便渔民行船作航标灯使用,建造了高40.6米的佛塔。据说,龙华塔顶部的“露盘”有两尾金色鲤鱼畅游,它蓄收甘霖雨露,能防御天旱,是镇塔之宝。该塔在历史上多次整修,1949年以后依照宋代风格重建,基本恢复了塔的原貌。龙华塔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塔,也是规模最宏大、知名度最高的塔。
龙华寺的独特之处,是寺院第一进殿为弥勒殿。
弥勒殿门前两侧,蹲踞着两只石狮,左面雄狮脚踏一只球,右面雌狮脚踩小狮子。进入弥勒殿,迎面看见一个布袋和尚,笑容满面,袒胸露腹,据说是弥勒的化身。弥勒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接班人,龙华寺是弥勒菩萨修行的地方。
龙华寺还是老上海“沪上八景”唯一遗存的“龙华晚钟”发生地。
在天王殿东西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着一口青龙铜钟,它是在清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铸造的,钟高2米,直径达1.3米,重5吨多。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龙华寺举行迎新年撞龙华晚钟活动,成为上海迎接新年的经典活动。
龙华素斋传承了1700年,早年作为佛祖贡品供僧人食用。如今每到初一、十五、佛教节日以及农历新年,来龙华寺礼佛祈福吃上一碗素面,中秋节买上几盒素月饼,都成为许多上海人的最爱。
有趣的故事传说
龙华寺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三国时期,西域康居国大丞相有一个儿子,单名叫会。他立志出家当和尚,人们称其“康僧会”。康僧会为了弘扬佛法,广结善缘,不惧路途遥遥,东游到上海、苏州一带。三国东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康僧会云游至建业(今南京),吴国君主孙权为他接风洗尘。在会谈间,康僧会恭敬地问:“吴王陛下,贫僧浪迹天涯海角,耳闻目见皆是对佛祖的领扬,但不知陛下为何不信佛?”
“佛生在西域之国,且早已死去,庙里所供的菩萨,不过是些土偶泥胎,有何可信呢?”孙权笑问。
“虽佛祖肉身已逝,但佛骨舍利尚在,只要诚心求佛,即可显相。” 康僧会反驳道。
“要是能得舍利,我就为它建塔。”孙权承诺。
当天,康僧会进入孙权宫中的一间密室,在茶几上摆上一只净瓶,闭门默祷,苦心祈求。20多天后,瓶中闪出五色光芒,那是佛光显现。
孙权闻讯赶来,亲手倒转净瓶,看见13颗舍利子,它们大放光明,呈现出一朵大莲花。孙权欣喜地说:“传孤王旨,在江南各地建塔13座。”
不久,康僧会来到了龙华荡,放眼望去,水天一色,风景奇好,他于是就结庐而居,住下来修行。他没有想到这里是广泽龙王兴建的龙宫,广泽龙王看见突然来了一个和尚,很不高兴,就兴风作浪掀翻了和尚的茅草棚。就在那时,龙王突然发现草棚上有红光闪耀,并飘起五色祥云。他走近细看,但见康僧会正在虔诚地打坐诵经。龙王感动了,对康僧会说,他自己要回东海去住,把龙王宫让给康僧会,用来兴建梵宇。
康僧会欣然接受,把龙宫改建成龙华寺,还到南京拜会吴国君主孙权,请他帮助建造佛塔,用来安放自己所请到的舍利子。就这样,在龙华寺中修建了13座佛塔,安放了13颗佛舍利。
到了唐代末期,黄巢暴动,龙华塔毁于兵火之中。宋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吴越忠懿王夜泊黄浦江上,发现江岸草莽中一片瑞光闪耀,照得四周一片光明,于是命令重修龙华塔。
这些传说,给龙华寺平添了不少魅力。
龙华庙会闻名上海
龙华寺的庙会,闻名海内外,是许多香客和游人以及上海居民的向往。
据说,庙会是为了纪念弥勒菩萨涅磐日而产生在唐朝。三月三日是弥勒菩萨涅磐日,这一天龙华寺举行盛大仪式超度祖先亡灵。以后,庙会从三月三延续到了三月十五,都要举办活动,并且内容越来越丰富。
进入明代,龙华庙会从起初祭祀神灵的活动,演变成综合性的民俗节庆活动。至清代时,龙华庙会声名远扬,人们从乡村和城市赶来,成群结队地涌入龙华寺烧香。
龙华庙会一般在清明前后举行,成为上海新春时节最为欢快的节日。
庙会期间,各地行商坐贾涌到龙华寺,但见人山人海,摊位林立,四处洋溢着狂欢的气氛。庙会最初集中供应香烛纸具,同时有饮食小吃、花卉果蔬,后来经销各地土特产。至民国初期,龙华老街已有近两百家商铺。
庙会重要节目是饮食,龙华羊肉、龙华五香豆、龙华豆腐干、龙华素斋等,尤其是龙华豆腐干,销路很好。龙华豆腐干在清末就名声鹊起,最初由龙华寺僧人所制。抗日战争前,龙华镇有六户专营豆腐干店,1949年中共建政,有30多家流动摊贩和商店销售龙华豆腐干,最著名的为百年老店“吴顺兴”。公私合营后,龙华豆腐干专营户纷纷改行,1966年以后,没有人再做龙华豆腐干。
娱乐活动也是庙会的重要节目。人们踏青赏桃花,观赏皮影戏、花鼓戏和舞龙舞狮,荡湖船和猜灯谜也吸引了不少人观赏。
值得一说的是,清代的龙华庙会出现了赏桃花节目。明末清初,在上海旧城西门外的乡村。四处有桃花开放;随着庙会的兴盛,桃花西移至肇嘉浜畔,成为龙华桃花,与龙华寺、龙华塔并称“龙华三绝”。清朝同治年间,从小木桥至龙华镇西部,垂杨夹道,桃树绵延成林,风景实在好看。“三月三,上龙华,看桃花”,成为人们的习俗。
关于龙华庙会,清人秦荣光作词描写:“车如流水马如龙,轮船帆船白浪中,香汛赶齐三月半,龙华塔顶结烟浓。”
《申报》也经常有龙华庙会的报道。举例,1926年4月5日,刊登一则新闻,题为“昨日龙华游客之热闹”:“……自上午9时起,往来之马车、汽车、人力车等,连续不断,法租界十六铺至徐家汇之二路电车及沪闵长途汽车之龙华专车,乘客均拥挤异常,二路电车之拖车,本至善钟路为止,昨日亦拖至徐家汇、龙华四周之马路……”
呵,龙华寺,让人留恋忘返的美丽地方!